寇逆的意思、寇逆的详细解释
寇逆的解释
(1).贼寇,叛逆。《后汉书·臧洪传》:“受任之初,志同大事,扫清寇逆,共尊王室。”
(2).指叛乱。《陈书·儒林传·沉文阿》:“及 侯景 寇逆, 简文 别遣 文阿 募士卒,入援京师。”
词语分解
- 寇的解释 寇 ò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侵略者来侵犯:寇边。 姓。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逆的解释 逆 ì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流。逆行。逆风。逆转(僴 )(局势恶化)。莫逆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产。 迎接:逆旅(旅店)。 预先:逆料(预料)。
专业解析
寇逆,汉语复合词,由“寇”与“逆”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入侵的敌人或叛乱的贼寇,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指代对国家、政权或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的敌对势力。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 字义分解与合成词义
- 寇 (kòu):
- 本义:指入侵者、强盗、劫掠者。《说文解字》释为“暴也”,强调其强横劫掠的性质。
- 引申义:泛指外来的侵略者或内部的叛乱者、敌人。
- 逆 (nì):
- 本义:指方向相反,与“顺”相对。《说文解字》释为“迎也”,有“反向而行”、“违背”之意。
- 引申义:引申为背叛、叛乱、违抗(正道或君命),指大逆不道的行为或人。
- 寇逆 (kòu nì):
- 两字结合,意义叠加并强化。指入侵的敌寇或反叛的逆贼,特指那些以武力手段进行侵略或发动叛乱,严重危害国家安定、社会秩序和正统统治的敌对力量。该词蕴含着对所指对象的强烈谴责和敌视。
二、 历史语境与典型用法
“寇逆”一词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史书、奏章、檄文中极为常见,用于指代:
- 外患:如异族入侵的军队(如“匈奴寇逆”、“倭寇逆乱”)。
- 内乱:如地方割据势力、农民起义军(常被官方称为“贼寇”)或权臣发动的叛乱(如“某藩寇逆”)。
- 敌对政权:在分裂时期,互相敌对的政权常互称对方为“寇逆”。
其使用往往带有鲜明的官方立场和正统观念,站在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将反抗者或入侵者定性为“寇逆”。
三、 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寇逆”属于历史词汇或书面语、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汇。虽然其基本含义(入侵之敌或叛乱之贼)仍然清晰,但日常口语和现代白话文中已较少使用。它主要出现在:
- 历史叙述:描述古代战争、叛乱事件时。
- 文学创作:历史小说、古装影视剧台词中,用以营造历史氛围或表达特定角色的立场。
- 特定修辞:在需要强烈贬斥敌对势力或叛国行为的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偶有使用,但频率较低。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权威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对“寇”、“逆”及合成词“寇逆”有详细的历史溯源和义项解释。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的大型辞书,《辞源》对“寇”、“逆”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组合运用(如“寇逆”)有精当的考释和例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该词典专门收录古代文献中的常用词和疑难词,对“寇逆”这类古语词的含义和用法有明确界定。
网络扩展解释
“寇逆”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指代对象
- 贼寇与叛逆:指代叛乱者或侵略者,常用于描述破坏国家安定的敌对势力(如《后汉书·臧洪传》中“扫清寇逆”)。
- 叛乱行为:直接指代叛乱事件本身,如《陈书·儒林传》提及的“侯景寇逆”。
-
词义演变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军事或政治语境,强调对正统权威的挑战,如外敌入侵或内部反叛。
二、单字解析
三、使用场景
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如:
《后汉书》载:“共尊王室,扫清寇逆。”
《陈书》述:“侯景寇逆,募士卒入援京师。”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组词示例(如“寇边”“逆产”),可参考历史类辞书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绝半面报恨贝贾抃手蔽狱槽枥长搀搀吹擂初时厨下邨居打麻将二图分颁分朗负揭构肆呙斜邯淡邯郸记和衷共济红活洪统假士戒难旌纛积意科目快货狂刃苦命牢切马檛氁衫纳纳内三院凝嚬女阴柈杅朋伙拼搏琼英若菌若烹小鲜扫弃苫布商借设言四孔悚怍听不懂同榜同朝同席无仇雾鬣戊戌维新宪委小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