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糙质劣。苦,通“ 盬 ”。《韩非子·难一》:“东夷之陶者器苦窳, 舜 往陶焉,朞年而器牢。” 唐 萧颖士 《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至化无苦窳,宇宙将陶甄。” 明 宋濂 《尹府君墓志铭》:“﹝府君﹞指器之苦窳者曰:‘此予之所尝用也。’”
“苦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读音与释义
读作kǔ yǔ,意为“粗糙质劣”,多用于形容器物制作工艺低劣、不坚固。
通假字解析
“苦”在此处通“盬”(gǔ),本义指盐池,引申为“不坚固”或“粗劣”。这种用法在古籍中较为特殊,需结合语境理解。
文献例证
演变与使用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明清文献,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属于生僻古语,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含义。
建议:若需深入理解,可查阅《韩非子》《说文解字》等古籍原文,或参考古代汉语工具书。
《苦窳》一词意为贫穷困苦,处境艰难。它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它。
苦窳的拆分部首是苦(苦字头部)和穴(穴字底部)。
苦的笔画数为5画,窳的笔画数为13画,总共18画。
《苦窳》的来源不明确,但主要用于描述生活所困的人,形容贫困、生活艰难等情况。
《苦窳》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苦窮」。
在古代汉字中,苦的字形比现代稍有差异,通常为一个表示人的姓氏的旁旁加上一个从书写过程中的变形而来的律旁,窳则与现代形态相似。
1. 他一生在苦窳中挣扎。
2. 这个家庭虽然生活苦窳,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苦难、苦痛、苦恼、窳败、窳丧。
贫穷、困苦、艰难、穷困。
富裕、幸福、顺利、舒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