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比“九锡”更多一种赐予的特殊荣誉。 三国 蜀 诸葛亮 《答李严书》:“若灭 魏 斩 叡 ,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按,古代并无十命之制,此乃假设之词。参见“ 九锡 ”。
十命是汉语中的历史专有名词,特指中国古代礼制中帝王授予诸侯或重臣的十种象征性器物,代表最高等级的封赏与身份认可。该词源于周代“九命”等级制度,后演变为对位极人臣者的尊称。以下是具体解析:
十命指古代天子赐予诸侯、三公(最高官职)的十种礼仪器物,包括:
此十物合称“十命”,是超越“九命”的最高礼遇,仅限功勋卓著的辅政重臣。
源于《周礼·春官·大宗伯》的“九命”制度:天子按爵位高低赐诸侯“一命”至“九命”的礼器组合。“十命”为后世对超越九命者的尊称,实际礼制中罕见明文记载。
史书如《后汉书》以“九锡”(即九命)为臣子最高荣典,但文学作品中常用“十命”喻指位极人臣,如杜甫诗“居然双捕虏,自是一嫖姚。落日思轻骑,高天忆射雕。云台画形像,皆为扫氛妖。十命何由报,风波阻上潮。”(《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此处借“十命”喻功高未酬。
成为对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尊称,如《明史·职官志》载三公“位在群臣首,称十命”。
现代汉语中“十命”仅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修辞,如:
“他立下不世之功,纵然天子许以十命之赏,亦难报其万一。”(仿古语境)
参考资料:
“十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比“九锡”更高一层的特殊荣誉,但需注意这一概念并非实际存在的制度,而是历史文献中的假设性表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十命”字面意为“十种赐命”,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答李严书》中的假设性表述:“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里的“九”指代“九锡”(古代天子赐予诸侯的九种礼器,象征极高荣誉),而“十命”则是诸葛亮为强调功绩之巨提出的夸张说法,实际并无对应的历史制度。
语境与用法
相关概念对比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或汉代礼制研究,结合“九锡”制度深化理解。
霸代日帛兰船漕河草拟常境吃白酒抽梁换柱瘯瘰點對豆沙二五眼繁广腹心之疾跟役贯鲜珪瓒固阴沍寒黄吻嫁犬逐犬劲疾涓滴不漏军都军列奎壁里表李程临阵磨刀蠡浦戾太子卖恩茅店目不忍睹盘曲皮荐僻倪破巢余卵仆累起根发脚清虚境瞿塘滩若华乳罩三胡商灯折捶盛筵必散摄讋市恩视区水火之中説到曹操,曹操就到硕贤肆逆托物连类饷劳像设先儒稀诧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