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疾风迅雷轰鸣怒号。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宋 文天祥 《雷州重建谯楼记》:“方风之来也,其晕如虹,有蜃气如楼臺,及其歘霍凌轢,訇哮撞搪,其声不可名状。” 明 黄淳耀 《释褐后寄伟恭》诗:“ 淮水 方暴涨,訇哮雷声长。”
“訇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自然界中强烈的声响,具体解释如下:
发音:hōng xiāo(部分文献注音为hōng xiào,存在异读现象,但“xiāo”更常见)
词义:形容疾风、迅雷等巨大声响的轰鸣怒号,常带有猛烈、震撼的意象。
构成:“訇”指声音洪大,“哮”指吼叫,二字叠加强化了声响的磅礴气势。
唐代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此处描写飓风呼啸、撼动山丘的场景。
宋代文天祥《雷州重建谯楼记》:
“訇哮撞搪,其声不可名状。”
描述狂风撞击建筑物的轰鸣声。
明代黄淳耀《释褐后寄伟恭》:
“淮水方暴涨,訇哮雷声长。”
比喻洪水奔涌如雷声般震耳。
《訇哮》是一个汉字词语,多用来形容声音大、喧闹的情景。这个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訇」和「哮」。
「訇」的部首是「言」,它在《康熙字典》中的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呼吸声」。而「哮」的部首是「口」,它可以表示声音、呼喊。所以,两个字的组合在形状上表达了声音喧闹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訇哮」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部分笔画的形状稍有不同。繁体字保留了原有字形的特点,与简化字相比具有更多的笔画和结构细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訇哮」一词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状经历了多次改变,所以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存在差异。
1. 风暴过境,树木被「訇哮」的狂风吹得摇摇欲坠。
2. 体育场里观众的掌声和吶喊声相互交织,形成一片「訇哮」的海洋。
1.「呼訇」:形容人们集体大声呼叫,呼唤。
2.「訇然」:形容声音突然而响亮。
近义词:轰鸣、喧闹、喧嚣。
反义词:寂静、沉默、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