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削的意思、焚削的详细解释
焚削的解释
犹销毁。《东观汉记·樊重传》:“﹝ 樊重 ﹞临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词语分解
-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削的解释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发(?)。刮削。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小鞋,喻迁就或勉强凑合)。 减少,删除:削剔。削职。削损。 像刀削过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瘦削。
专业解析
"焚削"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焚"和"削"两个动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处理文书或典籍的特定方式。其核心含义是指焚烧和削除(文字记录),具体指销毁或删改文字内容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组合:
- 焚 (fén): 本义为烧。《说文解字》:“焚,烧田也。” 引申为焚烧物品,特指焚烧书籍、文件、文稿等文字载体。
- 削 (xuē): 本义指用刀斜着刮除物体表层。《说文解字》:“削,鞞也。一曰析也。” 在书写载体(如竹简、木牍)上,指用刀刮去写错的字迹。引申为删除、修改文字内容。
- 焚削: 将“焚”与“削”两个动作结合,强调对文字记录的彻底销毁或修改。它比单独使用“焚”或“削”更能体现彻底清除或篡改文字记录的意图和结果。
-
具体含义与应用:
- 销毁文件/记录: 指将不需要的、敏感的或被认为有害的文书、档案、书籍等彻底烧毁。这是最直接的含义。
- 删改文字: 指对已有的文字记录进行修改或删除部分内容。在古代,特别是使用竹简、木牍的时代,“削”是修改错字的常用方法(刮掉重写),而“焚”则代表更彻底的清除。因此“焚削”可以指代对文本内容的修改、删节或篡改。
- 历史背景: 这个词常出现在描述古代官方行为或文献整理的语境中。例如,史书中可能记载朝廷下令“焚削”某些被认为不利于统治的书籍或档案;或者学者在整理古籍时,对其中内容进行甄别和“焚削”(删改)。
-
权威典籍例证:
- 东汉王充的《论衡·书解篇》中就有提及:“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闓新意,焚削旧文。” 这里的“焚削旧文”就是指删改或摒弃旧的文字内容(可能指学说或著述)。这是“焚削”一词较早且著名的用例。
- 后世史书或笔记中,在描述禁书、毁书或官方审查修改文献时,也可能会用到“焚削”或类似的表述(如“焚毁”、“削除”),但“焚削”作为一个固定搭配,其核心含义即源于此。
-
现代理解与转义:
- 在现代汉语中,“焚削”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已非常罕用,属于古语词。
-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历史文献研究和理解中。
- 有时在文学创作或特定语境下,可能会被借用或引申,用以比喻彻底清除、抹杀痕迹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
“焚削”意指焚烧和削除文字记录,具体指销毁文书典籍或删改其内容的行为。它源于古代处理文字载体的具体方式(焚烧竹简、刮削木牍),常用于描述官方或学者对文献的彻底清除或修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彻底性。其权威用例可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
网络扩展解释
“焚削”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销毁,尤其在古代文献中特指通过焚烧等方式消除凭证或记录。以下是具体解析:
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
“焚削”由“焚”(焚烧)和“削”(削除)两个动词组成,联合表示彻底销毁,常见于销毁文契、债务凭证等场景。例如《东观汉记·樊重传》记载,樊重临终前焚烧销毁借贷文契,债主因此主动还债。
-
读音差异
- 拼音:存在两种注音版本,部分来源标注为fén xiāo,另一些标注为fén xuē。
- 原因:“削”为多音字,书面语中常读xuē(如“剥削”),口语中读xiāo(如“削皮”)。结合权威来源,fén xuē 更符合规范用法。
古籍例证
《东观汉记·樊重传》原文节选:
“﹝樊重﹞临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释义:樊重命人销毁借贷凭证,债主因感佩其品德,主动偿还债务。
现代应用与扩展
- 语义延伸: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彻底消除某种痕迹或证据,但实际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或文学领域。
- 近义词:销毁、焚毁、废除。
- 反义词:保留、存留、保存。
“焚削”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古汉语词汇,强调通过焚烧和削除实现彻底销毁,读音建议采用fén xuē。其经典用例体现了古人对诚信与宽厚品德的推崇,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本属碧旻不值一驳惨呼长戚朝巾朝阙潮银炊骨雌雌村县大古里丹霍锻灶犯不着饭僧赶趱鲠辞垢染管鲍之交孤絜谽呀嗥啕和燠淮南子擭擭冱阴蹇驴伎儿九游跼步决竭扛抬岿崎髡夫聊胜一筹立戟六尺之讬龙驹胪古麪粉秘野目注木竹子南海哪咤皮解库平贜栖岩肉髻散散落落傻劲儿审议素子痛于骨髓围点打援瓮中之鳖稳熟下锹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