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ound;about] 在数量或时间上接近精确地;大约;近似
五十年内外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须识戏房无内外,关防自有 二郎神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哦,同志,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6*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内外汉语 快速查询。
“内外”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空间范畴
指事物的内部与外部,如“内外有别”“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该义项适用于物理空间划分,如建筑、器物等。
社会范畴
可表示不同群体或领域,例如:
二、扩展含义
国家与民族
指本国与外国,如“内外反动派”,常见于政治语境。
抽象概念
包括:
三、特殊用法
时间与数量
作副词表示约数,如“五十年内外”。
文献典故
如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体现制度的内外差异。
近义词:表里、里外
反义词:单一、统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周礼》《韩愈文集》等典籍。
《内外》是一个成语,表示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或比较。内指的是内部、内在的事物,外指的是外部、外在的事物。
《内外》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入”和“女”。“入”是表示进入、内部的意思,是常见的偏旁部首;“女”表示女性、柔弱的意思。
《内外》这个词源于《论语·论语序》:“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炎帝之裔也。示诸儿曰:‘内外圣王,其状一也。’”这句话中的“内外圣王,其状一也”指的是内外比较而言,圣王在内外没有区别。
《内外》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内外》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并未改变。
根据古籍《说文解字》,《内外》在古时的写法为:“內外”。
1. 他的心灵世界与外表是一致的,内外没有差别。
2. 企业要重视内外的平衡发展,不能只顾一方面。
组词:内外交困、内外交困、内外合作、内外兼修
近义词:内外、里外、内外相应
反义词:内外、外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