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死亡。 唐 元稹 《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託清尘。”《艺风堂友朋书札·刘炳照<致缪荃孙>(十二)》:“只恨浮生短,忆当年 邓尉 (谓 石瞿 ),骨化形销。”
“骨化形销”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人的身体消亡,即死亡。该成语通过“骨骼风化、形体消散”的意象,隐喻生命的终结,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对死亡的婉转表达。
二、出处与引用
最早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后世如清代《艺风堂友朋书札》中也有引用:“只恨浮生短,忆当年邓尉(谓石瞿),骨化形销。”。
三、语法与用法
四、近义词与延伸
类似表达有“香消玉殒”“与世长辞”等,但“骨化形销”更强调肉体消亡的过程,带有古典意象。
总结
该成语源自唐代,通过具象的“骨”“形”变化暗指死亡,兼具文学性与含蓄性,适用于诗词、小说等文体。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莺莺传》及清代文献。
骨化形销是一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形态消瘦而有骨感。
骨化形销的拆分:骨(骨头)+化(变化)+形(形状)+销(消失)。
骨:骨部首,拼音为gu3,总笔画数为9。
化:水部首,拼音为hua4,总笔画数为4。
形:彳部首,拼音为xing2,总笔画数为7。
销:钅部首,拼音为xiao1,总笔画数为6。
《骨化形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范成大的作品《岳阳楼记》,原文为“壮观淋漓,簇锦纷雾,影布腾神,骨化形销。”繁体字为「骨化形銷」。
在古时候,「销」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銷」,表示易熔化。另一种是「蕩」,表示摆脱。而形如「化」中间一竖的「銷」字,才是我们现在所用表达“消失”的写法。
他生病后瘦得骨化形销,让人忧心忡忡。
组词:骨瘦如柴、形容。近义词:骨干、干巴巴。反义词:肥胖、壮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