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衔杯。 南朝 梁 何逊 桓季珪 《至大雷联句》:“江潭望如此,衔巵共君倾。”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每闻频换綬,无復共衔巵。”
“衔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含义需从字源和古代用法分析:
1. 字词解析
2. 组合含义 “衔巵”字面指用嘴含着酒杯,可能用于以下语境:
3. 特殊说明 该词极少见于现代汉语,多存于古籍或仿古文学中。由于未检索到具体文献用例,以上解读基于汉字本义和文言常见搭配。若需精准释义,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查阅《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工具书。
衔巵(xián zhī)是一个古汉字词语,根据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它指的是托举着酒器。在古代,酒器常用巵代称。
衔巵的部首是衣,包含了两个部首衣和巾。根据《康熙字典》,衔巵的总笔画数为五笔。
衔巵一词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文献,如《礼记·曲礼上》:“兄履其中,揖而见之,彻而升之,揖而坐之,食一豚酒一巵也。”可见,衔巵在古代的礼仪中是常见的一种动作。
衔巵的繁体字为 "銜巵"。
据《说文解字》记载,衔巵的古时写法为 "衖",即指衣缝的位置。
他衔巵劝酒,展现了他作为主人的热情款待。
托巵、斟巵、斗巵等。
举杯、托盘。
放下、端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