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no fixed abode because of constant traveling] 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
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明· 徐霖《绣襦记》
(2) 亦作“萍踪梗迹”
见“ 萍踪浪迹 ”。
亦作“ 萍踪浪跡 ”。喻踪迹无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只是此人不是本国之人,萍踪浪迹。嫁了他,须随着他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你须不是这里人,今入赘我家,不知到底萍踪浪跡,归於何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老衲萍踪浪跡,来朝一苇度西。”《红楼梦》第六六回:“他是萍踪浪迹,知道几年纔来?岂不白耽搁了大事?”
“萍踪浪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字面解析:
“萍”指浮萍,随水漂流无根;“踪”为踪迹;“浪迹”指像波浪般漂泊不定。整体比喻人像浮萍和波浪一样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比喻义:
形容生活或行踪漂泊不定,没有固定住所,常含贬义,暗示缺乏稳定性。
文学出处:
最早见于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另一出处为明·徐霖《绣襦记》中的例句:“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语法结构:
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例如:“他多年来萍踪浪迹,从未在一个城市久留。”。
近义词:
反义词:
落地生根:比喻稳定安家,与“萍踪浪迹”形成鲜明对比。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牡丹亭》《二刻拍案惊奇》等古典文学作品。
《萍踪浪迹》是一个成语,意指随波逐流,行踪不定,也可表示人生的漂泊不定。这个词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一句诗:“萍踪浮瓜瓞,水行自在。”
这个词十分富有诗意,可以代表人生的起伏和无常。它描述了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的行迹,踏水而行,自由自在。
《萍踪浪迹》这个词由五个字组成。
其中,“萍”的拆分是⺍(艹)和平(并)两个部首,共有12画;
“踪”的拆分是足(⻊)和宗(彳)两个部首,共有15画;
“浪”的拆分是氵(水)和良两个部首,共有10画;
“迹”的拆分是辶(辵)和己两个部首,共有9画。
《萍踪浪迹》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一句诗:“萍踪浮瓜瓞,水行自在。”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浮萍的形象来比喻人生的行踪不定,表达了自己在世界中的自由和随性。
《萍踪浪迹》的繁体字为《萍蹤浪迹》。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通常会使用类似楷书的字体来书写《萍踪浪迹》。
例如,“萍”字可能会写成“菩”或“芃”;
“踪”字可能会写成“蹤”或“蹤”;
“浪”字的写法较为固定,不过在古代有时会写成“湰”;
“迹”字可能会写成“跡”或“跡”。
1. 他一直以来都是萍踪浪迹的旅行者,从来没有固定的居所。
2. 她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无论如何都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萍踪浪迹的精神。
1. 萍水相逢
2. 踪迹不明
3. 浪迹天涯
4. 漂泊不定
1. 流离失所
2. 游移不定
3. 天涯海角
1. 定居
2. 坚守不移
3. 归期无定
4. 一往无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