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纸墨从铸刻物上拓印出其文字或图画的墨本。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 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 ,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羣籍,徵取全省碑刻榻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呼延碑》:“ 乾隆 中,大臣收復西域 ************ ,筑城郭时,掘得 汉 裴岑 《破呼延碑》,字体完善,远胜《曹全》、《夏侯》诸榻本。”一本作一本作“搨本”。
“榻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纸墨从铸刻物(如碑刻、器物)上拓印出的文字或图画的墨本,主要用于保存和传播古代铭文、书法或图案。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榻本是通过将纸张覆盖在铸刻物表面,用墨拓印形成的复制品。这一技术常用于碑刻、青铜器等文物上的文字或纹饰记录,具有重要的文献和艺术价值。
历史应用
清代文献如阮元《小沧浪笔谈》和昭槤《啸亭杂录》中均有提及,古人通过榻本保存碑刻内容,例如乌鲁木齐出土的汉碑《破呼延碑》便以榻本形式流传。
异体字与常见误读
现代意义
作为传统拓印技术的产物,榻本在考古、书法研究等领域仍是重要资料,尤其在数字化技术普及前,是文物复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榻本的核心含义是拓印墨本,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权威释义理解,避免望文生义。
榻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书榻上的书或是床上的书。在古代,人们常常在榻上阅读或研究,所以榻本一词就形成了。
榻本的部首是木字旁,榻的总笔画数为12画,本的总笔画数为5画。
榻本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床榻文化。床榻作为人们休息和读书写字的场所,榻本就成为了床榻上的书籍。
榻本的繁体字为榻本。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榻本的写法可能会有变化。不过,由于榻本并非古代特定的名词,所以它的写法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异。
1. 他在榻上阅读了整整一晚的榻本。
2. 榻本上的字迹非常清晰,说明主人常常阅读。
榻本没有太多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词语,不常与其他词汇搭配使用。
榻本的近义词有书榻、床上书等,它们的意思都与榻本相近,指的是床上的书籍。
榻本的反义词没有一个确切的对立词,因为榻本通常指的是床上的书,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书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