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失,延误。《新唐书·刘洎传》:“今宜精选左右丞、两司郎中,使皆得人,非惟救旷滞之弊,固当矫拂趋竞也。”
“旷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指疏失、延误,多用于形容因管理疏忽或效率低下导致的事务拖延。该词属于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词源与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新唐书·刘洎传》:“今宜精选左右丞、两司郎中……非惟救旷滞之弊”,指通过选拔人才来改善政务延误的问题。
构词解析
用法特点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历史文献,现代语境下可替换为“疏漏”“延误”等更常用的词汇。例如:“流程繁琐易致旷滞”可理解为“流程复杂容易造成延误”。
相关拓展
近义词可推测为“稽滞”“贻误”,反义词如“迅捷”“及时”,但古籍中未见明确对应词汇,需根据语境判断。
《旷滞》(kuàng zhì)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因为时间的拖延或事物的滞后而变得空闲或无所事事。该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旷(kuàng)和滞(zhì)。
旷字的部首是日(ri),它有7个笔画;滞字的部首是水(shuǐ),它有13个笔画。
《旷滞》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来源于古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尚书》。在繁体字中,旷字的写法为曠,滞字的写法为滯。
在古代,旷字的写法为日字下曠,滞字的写法为水字下滯。这些写法可以在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字中找到。
1. 他因为工作的滞后,变得旷滞无为。
2. 时间的旷滞使得他感到无聊和焦虑。
3. 她的旷滞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惑和不悦。
旷空、滞后、空旷、滞销
闲散、懒散
忙碌、紧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