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於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絳幡长七尺,承以綵盘,维以絳绳,将作监供焉。” 唐 许浑 《正元》诗:“高揭鸡竿闢帝閽,祥风微暧瑞云屯。”后用为赦罪之典。 清 余京 《毕孝子宁古塔负祖父骨归里》诗:“鸡竿明詔下鰲禁,忽许枯骼还山邱。” 清 周亮工 《儿子南来寿格移尊过慰静一老人同赋二月十六日诗》:“鷄竿唱彻人争听,鸦室声寒我独悲。”
“鸡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一、古代赦免仪式的象征物(主流含义) 根据汉典等权威古籍记载,鸡竿指一端悬挂金鸡的长竿,是古代帝王大赦天下的重要仪式道具。其特点包括:
二、现代方言中的引申义(非主流用法) 部分现代词典收录其作为方言成语的用法:
建议在学术或文史场景中采用第一种释义,若涉及文学创作需区分古今语境。查字典时应注意甄别资料来源的权威性。
《鸡竿》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或行为显得愚蠢、幼稚或不成熟。
《鸡竿》的拆分部首是“鸡”和“竹”,其中“鸡”的部首是“鸟”,“竹”的部首是“⺮”。整个词汇共有10个笔画。
《鸡竿》一词的来源较为模糊,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具体起源。但是,一般认为这个词可能是源于在民间口语和俚语中的创造。根据其中的两个字,“鸡”和“竹”,可能是通过人们观察鸡的行为和形态,而将鸡与竹(一种往往直立、脆弱的植物)相结合,以形容某种类似鸡的行为或样子。
《鸡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雞竿」。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鸡和竹都有不同的变体写法。以鸡为例,其古时候的写法为「鷄」,而竹的古时候写法为「⺮」。
1. 他玩笑说的话总是如此鸡竿,一点都不成熟。
2. 她的举止和言行总让人觉得鸡竿,像个小孩。
鸡飞狗跳、鸡犬不宁、鸡毛蒜皮、鸡肋、竹篮打水一场空。
鸡毛蒜皮、鸡肋、庸俗、幼稚、幼稚可笑。
睿智、成熟、得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