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於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絳幡长七尺,承以綵盘,维以絳绳,将作监供焉。” 唐 许浑 《正元》诗:“高揭鸡竿闢帝閽,祥风微暧瑞云屯。”后用为赦罪之典。 清 余京 《毕孝子宁古塔负祖父骨归里》诗:“鸡竿明詔下鰲禁,忽许枯骼还山邱。” 清 周亮工 《儿子南来寿格移尊过慰静一老人同赋二月十六日诗》:“鷄竿唱彻人争听,鸦室声寒我独悲。”
鸡竿是古代中国举行大赦仪式时使用的礼器,其名称源于竿顶装饰的金鸡造型。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鸡竿为“悬金鸡的长竿,古代大赦时所用”,这一形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后汉书·礼仪志》提到,朝廷在颁布赦令时“建金鸡于竿,以示吉兆”,象征皇权的恩泽与天命的昭示。
从功能上看,鸡竿常用于帝王改元、祭祀或重大庆典后的赦免仪式。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描述:“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尺,鸡高四尺,黄金饰首”,可见其形制规格与仪仗地位。宋代《东京梦华录》亦记载,开封府举行大赦时“立鸡竿于楼前,竿尖置木盘,金鸡衔赦书而降”,进一步佐证了其仪式流程的庄严性。
该词汇的构词法属偏正结构,“鸡”指代顶端装饰,“竿”为承载主体,二者共同构成特定礼器的专名。《辞源》将其归类为“礼制器具”条目,强调其“以物象喻德政”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中,“鸡竿”一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及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成为考证古代赦典制度的重要物证。
“鸡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一、古代赦免仪式的象征物(主流含义) 根据汉典等权威古籍记载,鸡竿指一端悬挂金鸡的长竿,是古代帝王大赦天下的重要仪式道具。其特点包括:
二、现代方言中的引申义(非主流用法) 部分现代词典收录其作为方言成语的用法:
建议在学术或文史场景中采用第一种释义,若涉及文学创作需区分古今语境。查字典时应注意甄别资料来源的权威性。
谤嘲罢软褊薄叱干当做东部独雁芳津風笛伏案复核扶梯高结工输管键号兵核讹诈横贯赫曦怀道迷邦黄口孺子画展湖脣夥颐酱菜讲图健剑晋剧举选苛小苛政猛于虎琳阙轮驺鲁削曚昽泯荡民家暖阳阳皮鞯披索清名秋豪之末气壮理直三菩提上成上邸寿险霜漏顺时溲溺搜索枯肠抬价套叠蝭蛙通宝屠龙温克汙痕想法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