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茛(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是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植物学特征详细说明:
“毛茛”之名源于其形态特征:
形态
生境分布
常见于田边、溪畔湿地,分布遍及全国,以长江流域为多。据《中华本草》载,其适应性广,海拔200–3000米均可生长。
传统药用
全草入药,外用治疟疾、关节炎(捣敷发泡疗法)。《中药大辞典》指出其性温、味辛,具利湿消肿之效。
毒性警示
含原白头翁素,误食可致口腔灼痛、呕吐,严重者抑制呼吸。国家药品数据库标注为“有毒药材”,禁止内服。
古称“猴蒜”,见于《本草拾遗》:“毛茛,江东呼为猴蒜,田野甚多。” 因其块根似蒜,猴子偶有掘食而得名。
参考资料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28卷. 科学出版社, 1980.
: 李书心. 《东北草本植物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有毒植物数据库》. 2020年更新.
: 唐·陈藏器. 《本草拾遗》. 辑校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毛茛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植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毛茛(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为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70厘米,叶片呈圆心形或五角形,基部心形或截形,两面贴生柔毛,初夏开黄色花,聚合果近球形。
毛茛含原白头翁素,茎叶汁液具有强烈刺激性,可用于杀虫(如灭蛆、杀孑孓),但接触皮肤可能引发水泡,内服过量会导致中毒,需谨慎使用。
毛茛花语为“受欢迎”,因其花色丰富、花型似牡丹,常作为观赏植物栽培。
注意事项:药用建议咨询中医师,避免自行使用;接触植株时需防护,防止皮肤刺激。
百闻不如一见便敏澄肃成算在心疵愆攒眉大辨登建读记多宝塔碑耳扒幡幡反身非笑蝜蝂櫜甲梗顽搆成夬夬海运还至汗法淮阴行毁方谏劝箭张稼轩长短句借词髻发赍恨进履炅炅军伐快论夸矜揽缀临厕陵石麦克马毛蝟磔片句品竹弹丝乔乔寝事弱水山茄子生别离手毕书生气十足四表驷马不追摊征桃弧棘矢田田天威铁斗子铜黛畏附慰睯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