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剌的意思、兀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剌的解释

(1).蒙古语ula的音译。鞋,靴。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车,蚊子穿着兀剌靴。”

(2).无力貌。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闷打頦和衣卧倒,软兀剌方纔睡着。”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冷鬆鬆,软兀剌四梢难动。”

(3).衬词。犹兀良。 元 王伯成 《斗鹌鹑·半世飘蓬》套曲:“醉醺醺无月不登楼,兀剌抵多少风雨替花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兀剌是汉语中一个多义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释义:

一、指代鞋子(名词)

源自蒙古语借词,特指一种传统靴履。元代文献中常见,多用于描述北方游牧民族的皮质长靴,其特点是质地厚实、鞋帮较高。例如:

《水浒传》第七四回:“脚穿一双皮得兀剌。”

《雍熙乐府·哨遍》:“歪裹剌头,斜穿皮兀剌。”

此义项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保留,后逐渐少用。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拟声词(形容词)

模拟物体摩擦、拖沓或松散状态的声音或形态。常见于方言或近代文学,例如:

《西游记》第八十回:“脚穿一双踢土兀剌的糙皮靴。”

《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穿着兀剌靰鞡。”

此处“兀剌”形容靴履破旧松垮、行走时发出声响的状态。来源参考:《近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西游记笺校》(中华书局)。


语源补充

“兀剌”作为鞋履义,源于蒙古语“ᠤᠯᠠᠭᠠᠲᠠᠢ”(ulaγatai),本意为“有底之鞋”,后融入汉语北方方言。拟声用法则可能受满语“ᡠᠯᠠ”(ula,意为松脱)影响,体现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来源参考:《汉语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语文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兀剌”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和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一、蒙古语音译:鞋或靴

该词源自蒙古语“ula”的音译,指代鞋或靴子,常见于元代文学作品。例如元曲中多次出现“兀剌靴”的描述,如《渔樵记》提到“蚊子穿著兀剌靴”。这一用法在多个文献中被反复提及,是其主要含义。


二、形容无力、绵软的状态

在元杂剧中,“兀剌”常作形容词,表示虚弱或慵懒的状态。例如《梧桐雨》中“软兀剌方纔睡着”,明代《牡丹亭》也有“软兀剌四梢难动”的用法。


三、作为衬词使用

在诗词中,“兀剌”有时作为无实义的衬词,类似“兀良”,用于调节韵律。如元曲《斗鹌鹑》中“兀剌抵多少风雨替花愁”。


其他争议性解释

个别文献提到“兀剌”有“勇猛”或“高耸”之意(如、2),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词典和主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建议优先参考前三种常见用法,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元曲选》或蒙古语相关词源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阿狗阿猫保隣拔宅上升边垣博辩沉吟章句痴云騃雨打不平担惊受恐地方部队丢三拉四抖摔断籁独绝笃灾二王饭糗燔烧风音服畴国本黑满奸滑齑馎饦解甲倒戈进锐退速橘红局限性看耍枯陈敛目乱砍馁饥钮孔农具厂攀个大鹏鹍屏捍平民窟迫卒弃瑕録用山陲身范圣后圣淑神籁深识数典忘祖恕己及人跳龙门体温通几頽褫渥朱迕视五味下垂详一险徼笑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