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憔悴而羸弱。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东坡 ﹞再召入院作承旨,仍益之云:‘枯羸之质,匪伊垂之带有餘;歛退之心,非敢后也马不进。’” 清 黄宗羲 《刘太夫人传》:“身处膏粱,而葵糈瓠菹,枯羸仅足。”
“枯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枯羸”形容人憔悴而羸弱的状态,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其中“枯”指干涸、失去生命力,“羸”表示瘦弱、疲乏,两字结合强调身心双重衰弱的境况。
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历史人物描写,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文雅含蓄的表达效果。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或《侯鲭录》等文献来源。
《枯羸》(kū lé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下面将对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解释。
《枯羸》指的是人体衰老、衰弱的状态,形容人身体已经虚弱至极。
《枯羸》由两个汉字组成:枯(木字旁,8画)和羸(羊字旁,11画)。
《枯羸》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词汇,广泛出现在诗词、小说和传统故事中。
《枯羸》的繁体字是「枯羸」。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枯羸」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形态和字义保持一致。
1. 他一病不起,整日间枯羸地躺在床上。
2. 这位老人衣衫褴褛,看上去枯羸不堪。
枯木、枯草、枯井、羸弱、羸瘦
憔悴、消瘦、骨瘦如柴
健康、强壮、魁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