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偏西。《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 孔 传:“从朝至日昳不暇食。” 孔颖达 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谓未时也。”《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昳至餔,为黍。”《三国志·魏志·典韦传》:“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早饮 吕医 药,至日昳,忽呕逆,头眩不止。”
日昳(rì dié)是古代中国计时系统中表示午后时段的专有名词,属于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即下午1点至3点)。其含义可从字形、天文及文化应用三方面解析:
“日”与“昳”的构词
“日”指太阳;“昳”《说文解字》释为“日昃也”,本义为太阳偏斜。二字组合直观描述太阳西斜至偏南方向的天象特征,区别于正午的“日中”(午时)。
《汉语大词典》释义
“日昳:太阳偏西之时。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今十三时至十五时。”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天文依据
古人通过日影方向判断时间:“昳”对应日影从正北(午时)转向西北的过渡阶段,此时太阳位于西南天空,高度明显下降。
十二时辰体系中的位置
(来源:《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籍记载
《史记·天官书》将一日分为“旦、日中、日昳、晡时”四段,其中“日昳”明确指午后时段,用于宫廷日程与军事行动计时。
生活场景关联
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日昳而耘”,反映农民于此时段下田耕作,避开正午酷暑,体现时间词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
(来源:《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
综合《王力古汉语字典》《辞源》等权威辞书,“日昳”的核心定义统一为:太阳西斜至未时方位,对应现代13:00-15:00,是十二时辰制中承午时、启申时的关键节点。其命名逻辑兼具天文观测的精确性与农耕文明的实用特征。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权威网页,本文释义严格依据纸质版汉语词典及经典古籍文献,确保学术准确性。)
日昳(rì dié)是中国古代计时术语,指太阳偏西的时段,属于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3:00至15:00(未时)。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日昳意为太阳西斜,描述午后太阳逐渐偏西的自然现象。例如《史记·天官书》中提到“食至日昳,为稷”,即用日昳标志特定时间段。
时辰划分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时辰2小时。日昳对应未时(13:00-15:00),别称“日跌”“日央”。此时段古人常结束午休,开始下午劳作。
文献例证
读音与扩展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时辰体系或其他古汉语词汇,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典籍。
百户迸息奔随碧阑嗔道弛惰窗板楚炬秦灰丛脞顶踵尽捐丰肥奋迅改往修来根业归向阖胡怀敌黄鹄花押印秽骂回椎火队讲欢江南好交臂相失脚行街檐鸡黄精工晶体静愿九筮捐命连史怜新弃旧陵风流徙买卖婚姻买通民讐男耕妇织牛耦鞶缨屏慑蒲弓前官巧薄秦成确至牲牵水忏水排锁须头疋舞靴馅儿饼相轮闲默纤身枭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