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日昳的意思、日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日昳的解释

太阳偏西。《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 孔 传:“从朝至日昳不暇食。” 孔颖达 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谓未时也。”《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昳至餔,为黍。”《三国志·魏志·典韦传》:“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早饮 吕医 药,至日昳,忽呕逆,头眩不止。”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日昳(rì dié)是中国古代计时术语,指太阳偏西的时段,属于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3:00至15:00(未时)。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日昳意为太阳西斜,描述午后太阳逐渐偏西的自然现象。例如《史记·天官书》中提到“食至日昳,为稷”,即用日昳标志特定时间段。

  2. 时辰划分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时辰2小时。日昳对应未时(13:00-15:00),别称“日跌”“日央”。此时段古人常结束午休,开始下午劳作。

  3. 文献例证

    • 《尚书·无逸》孔颖达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谓未时也。”
    • 《三国志·魏志·典韦传》记载“自旦至日昳数十合”,描述从清晨到日昳的战斗时长。
  4. 读音与扩展

    • “昳”在“日昳”中读dié,表示太阳偏西;另一读音为yì,如“昳丽”(形容容貌美丽)。
    • 部分文献中可能存在“日昳”读作“rì yì”的情况,但现代规范读音以dié为准。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时辰体系或其他古汉语词汇,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日昳》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笔画

《日昳》是一个汉字词,它的意思是太阳落山下去。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是“日”(rì),代表太阳;右边的部分是“昳”(dì),代表落山。其中,“日”是常用的汉字部首之一,可以作为独立的字存在;“昳”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单独时并无意义。

《日昳》的来源和繁体

《日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在古代,人们常用“昳”来表示太阳落山或日出的情景。在繁体字中,“昳”通常写作“曡”,但意思和现代简体字一样。

《日昳》在古代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过许多演变,包括《日昳》这个词。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例如,在金文中,“日”用一个表示太阳轮廓的形状,而“昳”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类似于皿,下面的部分类似于日。这种写法体现了太阳落山的形象。

《日昳》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例句:夕阳西下,太阳逐渐昳去。

组词:日出、日落、日晒。

近义词:太阳落山、日昏、黄昏。

反义词:太阳升起、日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