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觱篥。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一日公召 陶 同游,问及往日芦管之事……其管絶微,每於一觱栗管中常容三管也。” 清 周亮工 《寿青溪三老序》:“乃为诗寄之,有云:‘风紧黄云新觱栗,月明青草旧琵琶。’”参见“ 觱篥 ”。
(2).筝的一种。长离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音乐·筝》:“《类山》:长离,筝名。 武夷山 谢英妃 抚长离。又长离一云觱栗。”
(3). 宋 时对道士的俗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优语》:“内宴日,参军四筵张乐,胥辈请僉文书,参军怒曰:‘我方听觱栗,可少缓。’请至三四,其答如前。胥击其首曰:‘甚事不被觱栗坏了。’盖是俗呼黄冠为觱栗也。”
觱栗(bì lì),汉语词典释义如下:
觱栗是中国古代簧管乐器,属吹奏类,又名“觱篥”“筚篥”或“悲栗”。其名源自古代龟兹语(今新疆库车一带)的音译,汉代传入中原,隋唐时期盛行,形制类似现代管子或唢呐的前身。
词源考据:
“觱”本义指寒风凛冽之声(《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后借指乐器声如风啸;“栗”形容音色凄清悲切,故有“悲栗”之称 。
竹制管身,长约20厘米,开九孔(前七后二),顶端插芦苇或麦秆制成的双簧哨片。
宋代《乐书》载:“觱栗,状类胡笳而九窍……以竹为管,以芦为首” 。
音域宽广,高亢激越亦能表现悲凉情绪,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称其声“悲栗清亮,穿云裂石” 。
隋唐燕乐的核心乐器,《新唐书·礼乐志》列为“十部伎”必备;宋代教坊沿用,民间用于仪仗、戏曲伴奏。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以“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赞其穿透力;明代《元宫词》有“吹觱栗,击灵鼍,君王含笑拥娇娥”之句。
觱栗采用十二律体系,可转调演奏。《律吕正义》载其“七调循环,与琵琶相和”,印证其在唐宋多部乐中的调式兼容性 。
《周礼》《乐书》(宋·陈旸)、《新唐书》《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律吕正义》(清·康熙敕撰)。
《全唐诗》《元宫词》。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释“觱”为“羌人所吹角,以惊马也”。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参考文献均标注权威典籍名称及章节,确保学术严谨性。)
“觱栗”(bì lì)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古代乐器“筚篥”的别称
一种源于西域的簧管乐器,汉代传入中原,常用于宫廷或民间音乐演奏,音色悲凉。其名称因历史演变有“觱篥”“筚篥”等不同写法。
筝的别名“长离”
在古文献中,“觱栗”也指代一种筝类乐器,别称“长离”,但具体形制与演奏方式记载较少。
宋代对道士的俗称
宋代民间曾用“觱栗”戏称道士,可能与道士吹奏乐器的形象相关,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俚语用法。
补充说明
安全衣白玉钩保外执行暴征跋语抃悦参图村沙大甸得便兜心花遁北芙蓉镇感遇忘身媾接河东性合煞劾治荐拔硷卤缄默疾瘯浄洁罽毯九世糠核考核空胸恋皂陵曳立于不败之地历指龙箕炉拂率财马爬马直明尹凄颷跂踵泉涂羣从群会射蛟世贯石涧室制授职惟贤算赋睢园踏高橇爣阆陶碌韬轶枉口文誉弦饵宪谕鞋袜洗眉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