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跂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 元明善 《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秦 蜀 士女,跂踵引领。”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天下之士,谁不扼腕跂踵而慕艳之?”
(2).举足。比喻顷刻。《宋书·自序传·沉田子》:“ 泓 丧旗弃众,奔还 霸 西, 咸阳 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餘烬,势在跂踵。”《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3).企求达到。《南齐书·王僧虔传》:“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4).传说中的鸟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十里,曰 復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5).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 在 拘缨 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6).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谭作民 《噩梦》诗:“ 蓐收 凛命舞节旄,挺鉞立斩 蛮蛮 、 獙獙 兼 跂踵 。”
跂踵(qǐ zhǒ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 踮脚张望的动作
《汉语大词典》指出“跂”通“企”,意为踮起脚跟。《说文解字》对“跂”的注解为“举踵也”,即抬起脚后跟的动作。例如《诗经·卫风·河广》中“跂予望之”描述人踮脚远眺的姿态,体现急切盼望的心境。该词在《荀子·劝学》中延伸为“努力探求”的象征,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 古代神话中的意象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跂踵”为“其状如鸮而一足”的异兽,传说其出现预示大疫。东晋郭璞注疏称此兽“行则脚跟不着地”,与词义中“举踵”特征呼应。另见《山海经·海外北经》提及“跂踵国”,描述此地居民“人行而以脚跟点地”的特殊习俗,汉代东方朔《十洲记》将其列为海外奇国之一。
该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被标注为书面语用词,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文献研究领域。需注意其与“蚑行喙息”(《淮南子·俶真训》)等近义词的语义差异,后者侧重描述虫类爬行状态,而“跂踵”特指人类足部动作。
“跂踵”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踮起脚跟
形容急切盼望或仰慕的姿态。例如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中“日与吏民延颈跂踵”,比喻像大旱盼云雨般迫切。
举足/顷刻
比喻时间短暂或迅速行动。《南史·张弘策传》用“跂踵可待”表达局势即将崩溃的紧迫性。
企求达到
指通过努力追求目标,如《南齐书·王僧虔传》中“庶可跂踵”,表达返璞归真的愿望。
鸟名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跂踵”是一种独足、猪尾的怪鸟,出现预示瘟疫(“见则其国大疫”)。
国名
传说中位于边远地区的古国名,象征化外之地或异域文化。
建议: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如《山海经》《南齐书》),可查阅原文或权威注疏。
颁鬓班虎贝书贬顔避岁财卤谗焰朝笏乘车串店楮火钿花第二産业定婚帝容东西玉恩私風序富大附封豪人黑沉黑霉降号江槛简末兼宿离离蔚蔚梨肉鹿塞目见弄假成真偏袒貔虎狉獉汽船起经啓问迄至扰聒荣华融晴茹薇上尊酒苫席沙子灯生扢揸世先生收购价夙就缩略语铁拨铁矴听筒偷合苟从唾沫星文人相轻无甔舞判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