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硷卤的意思、硷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硷卤的解释

亦作“鹻卤”。亦作“鹻滷”。1.盐碱土上泛出的盐霜。《新唐书·食货志四》:“是时 奉天 卤池生水柏,以灰一斛得盐十二斤,利倍鹻卤。”

(2).盐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深州 旧治 靖安 ,其地鹻滷,不可艺植。”


亦作“鹻滷”。见“ 硷卤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硷卤"(现多规范写作"碱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详细含义:

  1. 字形结构与读音

    • 硷:是"碱"的异体字,读作 jiǎn。部首为"石",表明与矿物有关。本义指含氢氧根(OH⁻)的化合物,具有涩味,能使石蕊试纸变蓝,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 卤:读作 lǔ。部首为"卤",象形字,本义指盐碱地或制盐时剩下的黑色汁液(盐卤)。引申为咸、盐类、用盐水腌制等义。
    • 硷卤:合读为 jiǎnlǔ。
  2. 基本释义

    • 盐碱地:指土壤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分(主要是钠盐,如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等)和碱(如碳酸钠、碳酸氢钠),导致土壤贫瘠、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生长的土地。这是"硷卤"最常见的含义。
    • 盐卤:指制盐过程中残留的黑色液体,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镁及氯化钠等,味苦有毒。常用于点制豆腐(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
    • 含盐碱的:形容味道苦涩咸涩或性质如盐碱。
  3. 相关概念与引申

    • 盐渍化/盐碱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积累的过程或状态,"硷卤地"是其结果。
    • 卤水:与"盐卤"同义,特指制盐后的母液或天然含盐量高的地下水、湖水。
    • 苦涩贫瘠:常用来形容"硷卤地"的恶劣自然环境,进而引申比喻生活艰难或事物缺乏价值。
  4. 应用领域

    • 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盐碱地的成因、改良(如排水洗盐、种植耐盐作物)和利用。
    • 地质与资源:指含有丰富可溶性盐类矿物(如石盐、钾盐、芒硝)的沉积层或卤水矿床。
    • 食品加工:特指用于点豆腐的盐卤(卤水)。
  5.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硷卤"或"斥卤"来形容沿海或内陆低洼地区因蒸发强烈而形成的贫瘠荒地。
    • 是理解中国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农业生态挑战的关键词。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硷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盐碱土表面析出的白色盐霜(如地表蒸发后残留的盐分结晶),或直接代指盐碱化的土地。

  2. 字形与异体
    该词可写作“鹻卤”或“鹻滷”,属于异体字形式,常见于古籍或方言记录。

  3. “卤”的延伸释义

    • 制盐残留物:制盐过程中产生的黑色苦味液体(即“盐卤”或“苦汁”),含毒性,过去曾用于制作豆腐凝固剂。
    • 浓汁或调料:如“卤面”“卤肉”中的调味汁,指用香料、酱油等熬煮的浓汁。
    • 古义借用:通假“鲁”(鲁莽)、“橹”(盾牌)、“掳”(掠夺)等字。
  4. 现代相关概念
    该词多用于描述土壤盐渍化现象,与农业领域的“盐碱地治理”相关,但当代更常用“盐碱”等术语表述类似含义。

提示:由于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具体语境中的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以上解释主要基于古籍及传统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捱靠柏酒半路剥皮囊草辨日炎凉笔简蚕妾尺题传扬除正刺儿大城市肥噬凤丝雁柱奉祝宫扆龟巢国宝裹金还轴黑狗脊和如琴瑟花帽军翚衣狐狸假声节仪掎汩精果看笑话宽疏老扎两翼洌洌灵纬满品毛人觅迹寻踪怒恶盘腿凄戾秦女楚珠劝谕闰音入细善熟邵杜时果市门税手无寸铁谁们四周遭笋尖炭渣天恩退田无几无所不备鮝货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