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语的意思、跋语的详细解释
跋语的解释
在书画、文集等后的题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里中有 元 人《育婴图》摹本,载 元 献 跋语,几七百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重刊闺范序》:“ 戴给事 既疏参 吕司寇 矣, 承恩 辨疏,即以跋语为出於给事之笔,此仇口往復之常,亦无足讶。” 冰心 《晚晴集·悼郭老》:“过了几天, 老舍 先生就送来一张 郭老 赠我的条幅,上面写着一首五律,还有跋语。”
词语分解
- 跋的解释 跋 á 翻山越岭:跋涉。 踩,践踏:跋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跋文。跋语。序跋。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语的解释 语 (語) ǔ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語) ù 告诉:不以语人。
网络扩展解释
“跋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写在书籍、书画、文集等正文之后的补充性文字,主要用于说明创作背景、评价内容或记录相关考释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位置与形式:跋语通常位于书籍、文章、书画作品或金石拓片的末尾,与“序言”相对,属于后记性质的短文。
- 内容特点:内容可包括创作过程、资料来源、作者感想、鉴定意见或对作品的评价,例如徐悲鸿曾为黄君璧画作题写跋语,兼具称赞与调侃。
2.词源与结构
- 单字解析:“跋”原指翻山越岭(如“跋涉”),后引申为“写在末尾的文字”;“语”即言辞。组合后特指文末的补充性文字。
- 常见搭配:常与“序言”并称(如“序跋”),形成对作品首尾呼应的说明体系。
3.功能与示例
- 补充说明:如冰心在《悼郭老》中提到,老舍曾赠送郭老的条幅,附有跋语记录五律诗的背景。
- 学术考释:明代文献记载的《育婴图》摹本中,跋语长达七百余言,详细考释了作品来源。
4.常见误区
- 与成语混淆:部分资料误将“跋语”解释为“言辞刻薄”(如),但权威来源均指向“文末题词”这一含义,需注意区分。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的跋语案例,可参考书画集、古籍影印本或学术考释类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跋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跋语(bá yǔ)又称跋文,指在书文之后或画作之旁所写的评注、题词、笔记等。它常常带有作者的感叹、评论、赞美或者解释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跋语》的拆分部首是「足」和「言」。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来源:《跋语》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唐代,起初用于书画界,后来广泛应用于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音乐等。
繁体:《跋语》的繁体字为「跋語」。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历史记录和文献资料显示,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而《跋语》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其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汉字稍有差异。
例句:1. 这幅画的跋语写得非常精彩,增添了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
2. 这本书在末尾的跋语中表达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和心得体会。
组词:跋书、跋文、跋扈、跋涉
近义词:评语、评价、评论
反义词:序文、前言、引子
希望这些简短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