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缄嘿 ”。1.闭口不言。《宋书·范泰传》:“ 泰 又上表曰:‘……深根固蔕之术,未洽於愚心,是用猖狂妄作而不能缄默者也。’”《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息意缄嘿,一委时运。”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使臣缄嘿,非社稷之福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谨言》:“遇富贵人切勿论声色货利,遇庸俗人切勿谈语言文字,寧缄默而不言,毋驶舌以取戾。” 叶圣陶 《倪焕之》八:“其他的学生,一部分是袖手缄默,表示怕同有权威的同学们争竞。”
(2).沉默寡言。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萧爽楼 ﹞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藴藉,落拓不羈,澄静缄默。” 茅盾 《追求》八:“他要一个沉静缄默的女子。”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 陶先生 是个科学家,和大多数科学家一般,在众人中间不大会说话,尤其是在女人面前,总是很局促,很缄默。”
缄默(jiān m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闭口不言、沉默不语。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详细释义与用法如下:
动词:闭口不说话
指主动或被动地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或言论。
例:面对质疑,他选择缄默以对。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形容词:形容沉默的状态
强调一种不发声、不回应外界的状态。
例:缄默的听众|缄默的抗议。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
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封闭言语表达沉默的态度。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9年。
法律领域
“缄默权”指犯罪嫌疑人拒绝回答问题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52条)。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条文释义。
文学表达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此处“沉默”与“缄默”意涵相通。
来源: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缄默,即闭口不言。多用于表示有意保持沉默或拒绝发言。”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缄默”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iān mò,意为闭口不说话。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指人主动或被动地保持沉默,不发表言论或意见。例如:“面对质疑,他始终缄默不语。”
词性差异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半数杯茗之敬便檝驳复尘途臣位赤佬憧愚村长道妆短毁贰功敷文钩元摘秘观河故操鬼魅桂芝菰芦侯牏淮夷惶悔贾欺假形积德裕后姐儿既月羁絷决口觉卧渴鴠苦患澧澧棉大夫冥遯末列难吃佞民逆探女职觑问三穷上岸骟马山遥水远柿糕拭抹十月朝石缁舜英说到点子上素封跳驼子推迟突羽危而不持蜲蛇相面先生曏使霞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