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乏,尽绝。《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汉书·成帝纪》:“卒徒连属,百姓罢极,天下匱竭。” 颜师古 注:“匱,空也;竭,尽也。”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 关 中困诛敛,农产半匱竭。”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六节:“各军死伤惨重,粮食匮竭,求 永福 设法救济。”
“匮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ì jié,属于书面用语,主要用于描述资源、精力、财物等因极度缺乏而枯竭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国语·周语中》
“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
(官方政策稳定,财物就不会枯竭)。
《汉书·成帝纪》
“天下匮竭,百姓罢极。”
(天下资源耗尽,百姓疲惫不堪)。
宋代苏舜钦《己卯冬大寒有感》
“关中困诛敛,农产半匮竭。”
(关中地区因苛税导致农业资源枯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例句,可参考汉典、《中国近代史》等来源。
《匮竭》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指的是资源匮乏,耗尽或不足的状态。它表示某种资源或物质的缺乏、消耗殆尽或不足够满足需求的状况。
《匮竭》的拆分部首是匚(fāng)和竹(zhú),其中匚是匣字底部的部首,表示容器、匣子的意思;竹是象形字,表示竹子的意思。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它的笔顺依次为:竹(6画)+ 匚(2画)。
《匮竭》是由两个简体字组成的词汇,没有明确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匮竭》一词的古代文字形式与现代形式相似,没有具体的古代变体。
1. 资源匮竭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2. 这家公司的资金快要匮竭了。
3. 水源匮竭的情况下,居民们只能依赖送水车来获取生活用水。
组词:资源匮竭、精力匮竭。
近义词:枯竭、干涸、耗尽。
反义词:丰富、充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