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薧的意思、鲜薧的详细解释
鲜薧的解释
亦作“鱻薧”。指新鲜的和干制的鱼、肉食品。《周礼·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鲜谓生肉,薧谓乾肉。”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宾亭记》:“自竟是功,则鱻薧之馈,罍樽之费,纵倍於前矣。” 清 沉名荪 《悯旱》诗:“昨闻官府点食簿,收尽鱻薧穷腥羶。”
词语分解
- 鲜的解释 鲜 (鮮) ā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鲜果。鲜花。鲜嫩。新鲜。 滋味美好:鲜美。鲜甜。这汤真鲜。 有光彩的:鲜明。鲜亮。鲜艳。 味美的食物:尝鲜。时鲜。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鲜。鱼鲜。 〔鲜卑〕中
- 薧的解释 薧 ā 〔薧里〕坟墓。 薧 ǎ 干的食物:“凡其死、生、鲜、薧之物,以共王之膳。”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鲜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用法两方面进行解释:
-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鲜(xiān): 本义指活鱼、生鱼,引申为新鲜、未经加工的食物,尤指鱼类或肉类。《说文解字》:“鲜,鱼名。出貉国。”段玉裁注:“按此乃鱼名。经传乃假为新鱻字……又凡鲜明、鲜新字皆当作鱻。”(《说文解字注》)
- 薧(hāo): 同“槁”(gǎo),指干枯、干燥。也特指鱼、肉等食物失去水分后的状态,即干肉、鱼干。《说文解字》:“薧,死人里也。从艸,高声。”段玉裁注:“按《周礼》有‘鲜薧’,郑司农云:‘鲜谓生肉,薧谓干肉。’…薧,俗作槁。”(《说文解字注》) 也通“蒿”,指一种草,但在“鲜薧”一词中不取此义。
- 鲜薧(xiān hāo): 因此,“鲜薧”作为一个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指新鲜的(肉、鱼)和干制的(肉、鱼)。它泛指不同保存状态的肉食,尤其指用于祭祀或食用的生鲜与干肉。
-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与引申: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周礼·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鲜、薧之物,以共王之膳。”郑玄注引郑司农(郑众)云:“鲜谓生肉,薧谓干肉。”(《周礼注疏》) 这里明确指出了“鲜薧”指代供君王食用的生肉和干肉。
- 在《周礼·天官·笾人》中也有提及:“朝事之笾,其实麷、蕡、白、黑、形盐、膴、鲍鱼、鱐。”郑玄注:“鱐,析干之,出东海。…郑司农云:‘…鲍鱼、鱐,皆谓薧。’”(《周礼注疏》) 这里的“薧”即指干鱼(鱐)。
- 因此,“鲜薧”在古代礼制(尤其是祭祀和宫廷膳食)中,常用来指代祭祀或宴飨时所需的各种肉类祭品或食品,涵盖了生鲜、干制等不同形态。它代表了古代对食物保存方式的分类和用于礼仪场合的特定供品范畴。
“鲜薧”是一个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新鲜的肉食(生肉、鲜鱼)和干制的肉食(干肉、鱼干)。它最早见于《周礼》,用于描述供给君王或用于祭祀的不同形态的肉类祭品或食品,体现了古代对食物保存状态和礼仪用途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鲜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1.基本词义
“鲜薧”指新鲜和干制的鱼、肉类食品的组合。其中:
- 鲜(xiān):指新鲜的、未经加工或风干的食材,如生肉、鲜鱼等。
- 薧(kǎo):同“槁”,指干制或脱水的食物,如腊肉、鱼干等。
2.词源与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如《周礼·天官·庖人》记载:“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郑玄注:“鲜谓生肉,薧谓乾肉”。唐代皮日休、清代沈名荪的诗文中也使用过此词,多用于描述食材分类。
3.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鲜薧”极少出现在日常语境,更多作为古汉语词汇用于文献研究或特定领域(如历史、饮食文化)。其含义可类比现代“生鲜与干货”的组合概念。
补充说明
- 字形结构:“薧”由“艹(草)”与“高”组成,可能与古代风干食物的制作方式(如悬挂晾晒)相关。
- 读音注意:“薧”在《广韵》中读作“呼毛切”(hāo),但在此词中因通假关系读作kǎo。
该词反映了古代人对食物保存方式的分类认知,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哎也肸肸宾詹波老儿财神爷长话短说超载车围戴叔伦淡水湖逗趣杜莱公耳环翻词发意生情扶颠持危负地矜才富家巨室贵踞鬼罗襦果子酱鹤山翁何图洪烈佳句角刃伎道解救矜独疚心疾首倔彊嵁岩克匝匝癞头累犯六道轮回緑鬓朱颜蒙辜窍瓠钦念祛逐荣擢钑镂山弄深仁厚泽十直日水关损人益己天裂地坼调风贴怪铁节鞭頽壖王蓬芮亡羊得牛帷幕不修危亭伍弄无衣之赋仙姿遐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