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 式折扇。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高丽国》:“彼使人每至 中国 ,或用摺叠扇为私覿物。其扇用鵶青纸为之……谓之倭扇,本出於 倭国 也。” 明 李言恭 等《日本考·倭好》:“ 日本 所贡倭扇、描金盒子之类,皆异物也。”
倭扇是中国古代对日本折扇的特定称谓,其含义与历史渊源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倭扇指日本传统折扇,其工艺特点为以鸦青纸或桧木片为材料,扇面常绘有贵族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并运用银泥点缀云气、月色等意象,整体风格精巧雅致。
传入中国
据《图画见闻志》等文献记载,倭扇最早于北宋时期(约10-12世纪)通过日本遣宋使或商旅传入中国,常被作为外交礼品(私覿物)进献皇室。但初期并未广泛流行,甚至因"使用倭物"遭士人排斥。
工艺影响
倭扇的折叠结构启发了中国折扇制作,宋代工匠借鉴其工艺,结合本土材料发展出竹骨纸面的折扇。至明代,倭扇的描金技法、绘画题材等元素进一步影响了中国扇艺,衍生出红金扇、乌油描金扇等新品类。
关于折扇起源存在争议:中国南北朝已有"腰扇"记载,但可折叠扇的成熟工艺确由日本倭扇推动发展。正如《日本考》所述:"倭扇本出于倭国",其传播印证了中日工艺交流的双向性。
注:更详细文献记载可参考《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等古籍,或现代学者关于中日工艺交流的研究论著。
倭扇是指一种由竹、木等材料制成的扇子,源自古代倭国(即日本)。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倭和扇。
倭的部首是亻,表示人,倭的笔画数为2。
扇的部首是戶,表示门,扇的笔画数为4。
倭扇一词最早记录于中国北魏代的文献中。当时中国与倭国有交往,从倭国传入的扇具就称为倭扇。
倭扇的繁体字为倭扇。
在古代,倭扇的汉字写法为倭檎扇。其中“檎”表示檎果,意为将扇子装饰得像檎果一样美丽。
她手中拿着一把精美的倭扇,扇子上绘有精致的山水图案。
倭风、扇子、扇舞、扇面、扇翅
团扇、折扇、蒲扇
纸扇、电扇、风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