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这个所在。 宋 苏轼 《和陶诗·神释》:“莫从 老君 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2).没法子,不知如何是好。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三折:“怕不要倩外人,那里取工夫,正农忙百般无是处。”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陡涧高山,嶮峻崎嶇,教我手脚慌乱无是处。”
(3).不得了,没完没了。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四折:“你一心淫滥无是处,要将人,白赖取。”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二折:“你为甚么唧唧噥噥的无是处。”
“无是处”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详细分析:
无所在之处
指没有实际的场所或依托,常用于否定某种理想化的存在。例如苏轼《和陶诗·神释》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即表达对虚无缥缈之地的质疑。
无法应对的困境
形容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不知如何是好。如元代关汉卿《蝴蝶梦》中“百般里无是处”,描述角色在矛盾中难以抉择的状态。
极端状态下的强调
在口语中可引申为“不得了”“没完没了”,表示程度深或情况失控。例如“闹得无是处”指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需注意“无是处”与常见成语“一无是处”的区别: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日常交流中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歧义。若需表达“毫无优点”,建议使用“一无是处”而非“无是处”。
《无是处》是一个成语,意为没有任何好的地方或价值,形容事物或行为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无是处》的拆分部首是无,笔画为4。
《无是处》最早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撰写。这个成语出现在小说中,形容了某一人物或情节的无可取之处。
《无是處》(無是处的繁体表达)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所以《无是处》的古时汉字写法为「無是處」。
他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真是一个典型的《无是处》。
无可奈何、无心插柳、无忧无虑、无功而返、无所作为
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一无可取
有可取之处、有价值、有意义
备尝辛苦俵马摒攩鼻烟瓶布字惝恍剗刷大司钓玉读鞫发媿飞播坟典锋骨蜂语覆按官绿贯系寡情过味还主槐里月缓死换羽移宫瓠子佳惠精雅觉露句群礼馈六军流柹蛮蜑迷花眼笑明俊平步青霄牵恋青剑邱虚日魂软食森罗万象擅场赏赙生存拭目殊性缩头鯿疼顾跳疆抟食吐法文房四士五六六七五星红旗霞袖歇绝胁迁谢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