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这个所在。 宋 苏轼 《和陶诗·神释》:“莫从 老君 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2).没法子,不知如何是好。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三折:“怕不要倩外人,那里取工夫,正农忙百般无是处。”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陡涧高山,嶮峻崎嶇,教我手脚慌乱无是处。”
(3).不得了,没完没了。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四折:“你一心淫滥无是处,要将人,白赖取。”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二折:“你为甚么唧唧噥噥的无是处。”
“无是处”是汉语中常见的否定性表达,其完整形式为“一无是处”,表示人或事物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全部是缺点或错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一无是处”指“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该成语可拆解为“一(完全)无(没有)是(正确)处(地方)”,四字结构强化否定含义。
从语法角度看,“无是处”常用于谓语或补语位置,例如:“他的方案被批得一无是处”(作补语)。《汉语成语大词典》指出,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与王懿敏公》:“凡此皆圣政之阙,一无是处”,原指对政策缺陷的批评,后演化为广泛使用的批评用语。
近义表达包括“百无一是”“漏洞百出”,反义词则为“十全十美”“尽善尽美”。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多用于正式批评或客观评价场景,如文学评论(例:“这部小说若单论结构,实非一无是处”)或工作评估。
“无是处”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详细分析:
无所在之处
指没有实际的场所或依托,常用于否定某种理想化的存在。例如苏轼《和陶诗·神释》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即表达对虚无缥缈之地的质疑。
无法应对的困境
形容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不知如何是好。如元代关汉卿《蝴蝶梦》中“百般里无是处”,描述角色在矛盾中难以抉择的状态。
极端状态下的强调
在口语中可引申为“不得了”“没完没了”,表示程度深或情况失控。例如“闹得无是处”指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需注意“无是处”与常见成语“一无是处”的区别: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日常交流中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歧义。若需表达“毫无优点”,建议使用“一无是处”而非“无是处”。
隘谷拜赐之师白鹤峯爆鸣猜警参咨豺貙肠秘扯铃储德丛射骀驽达志根蟠节错寡貌光降诡俗故迹滉漾哗疑秽駡解散帻金槽骥子峻利枯原枯泽雷阵雨连理木辽川磷磨鸾和罗摭蛮僥美食门夫盟盘冥氏捏词浓腴搦战排沙见金评刑裒合启衅缺分容接容状商海砂岩盛谈世界水战讨搜微密物理学家午漏五紽夏虫疑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