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艴的意思、愧艴的详细解释
愧艴的解释
羞惭恼怒。《新唐书·李景让传》:“ 景让 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 西川 节度使。”
词语分解
- 愧的解释 愧 ì 羞惭:羞愧。惭愧。愧色。愧怍(惭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脸红)。愧悔。问心无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艴的解释 艴 ú 生气的样子:艴然。 笔画数:; 部首:色;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愧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复合词,由“愧”与“艴”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古义进行理解。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表达一种因羞愧而恼怒的复杂情绪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词义构成
-
愧:
- 本义:感到羞惭、不安。《说文解字》释为“惭也”。指因过失、不足或未能尽责而产生的内心不安与羞耻感。
- 引申义:引申为因不如人、辜负期望或行为不当而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对“愧”的释义。
-
艴 (fú):
- 本义:形容恼怒时脸色突变的样子。《孟子·公孙丑上》有“曾西艴然不悦”之句,赵岐注:“艴然,愠怒色也。”指因生气、不满而表现在脸上的愠怒神色。
- 核心特征:强调因情绪激动(尤指愤怒)导致的面部表情变化,常与“然”连用(艴然)。
- 来源参考:《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赵岐注疏(见《十三经注疏》)。
二、复合词“愧艴”的释义
- 核心含义:形容人因内心感到羞愧、惭愧,进而转化为恼怒、不高兴的情绪状态。这是一种由“愧”(内在羞耻感)引发外在“艴”(愠怒表情)的复杂心理反应。
- 情绪逻辑:当事人或因自身过错、失礼、能力不足等原因感到羞耻(愧),但这种羞耻感并非导向单纯的自我反省或道歉,而是因自尊心受损、面子挂不住或恼恨自身/他人,转而表现出气恼、不高兴甚至愤怒(艴)的神情或态度。
- 典型场景:常用于描述受到批评、指责或面对自身失误时,当事人既感到理亏(愧),又因不甘、不服或觉得丢脸而恼羞成怒(艴)的情形。
三、古籍用例佐证
虽“愧艴”作为固定词直接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其构成字义及类似表达在古代文献中可见:
- 《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艴然不悦。” (虽单用“艴”,但展示了典型的愠怒表情)。
- 《论语》及相关注疏:常有关于“耻”、“惭”、“愠”等情绪的描述,与“愧艴”的心理基础相通。如“不耻下问”之“耻”含羞愧义,“人不知而不愠”之“愠”含恼怒义。
- 来源参考:《论语》相关篇章及历代注疏(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四、近义词辨析
- 惭愧:单纯指因过失或不足而感到羞耻不安,不包含恼怒成分。
- 羞愤:强调因羞愧而感到愤怒,情绪强度更高,更侧重“愤”。
- 恼羞成怒:与“愧艴”最为接近,指因羞愧到极点而发怒,是“愧艴”情绪的升级版或更口语化表达。
- 怫然/艴然:仅指生气的样子,不一定由羞愧引起。
五、总结
“愧艴”一词,生动刻画了人类情感中一种微妙的转变:从内在的羞耻感(愧)外化为愠怒的神情或态度(艴)。它揭示了自尊心在受到挑战时,可能将自我否定的痛苦(愧)转化为对外(或对己)的恼怒(艴)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解此词需把握“因愧生艴”的内在逻辑,其核心在于羞愧引发的愠怒反应。
网络扩展解释
“愧艴”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读音为kuì fú,其含义为羞惭且恼怒,形容因内心惭愧而引发的愤懑情绪。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词结构
- “愧”指惭愧、羞耻,“艴”(fú)通“怫”,表示恼怒、生气的样子。两字组合后,形成一种复合情感的表达,即因自身过错或不足感到羞愧,同时因这种羞愧而产生恼怒。
-
文献出处
该词可见于《新唐书·李景让传》中的例句:“景让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西川节度使。”
此处描述李景让因考核结果感到羞惭愤懑,后主动向宰相陈述自己的功绩,最终被任命为节度使,体现了“愧艴”的复杂情感。
-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古代或正式文本中,形容人物因尊严受损、事与愿违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既有自我责备,又带有不甘或怨怼的情绪。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
若需进一步了解类似词汇(如“愧恧”“愧怍”等),可参考相关词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矮星白日青天班奴辨谲不下长城站尘腻揣切初等榱提粗义代位丹掖电视连续剧断袖余桃二江犯逆燔丧妃耦蜂狂蝶乱公察构制官壶海产鸿律滑扢虀刻铭酷类櫑木吏材梦行症嫩汤女角袍笏登场朴鸷迁业轻颦蛩螀荣冕阮生集爇烧撒镘杀并使棒霜娥霜镜水丞四辖松谷庵肃覆肃军威教五彩於乎雾委蚬斗限资消受禊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