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棒习武。《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这人是个使棒的,姓 李 名 贵 ,浑名叫做 山东夜叉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马都头 问道:‘员外在哪里?’茶博士道:‘在里面使棒。’”
“使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读音:shǐ bàng(注音:ㄕˇ ㄅㄤˋ)
含义:指“弄棒习武”,即练习或使用棍棒类武器的武术技能。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宋代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描述人物李贵为“山东夜叉”,并提到“在里面使棒”的情景。
武术场景:
多用于描述习武者的动作或身份,例如:“这人是个使棒的,姓李名贵”(《清平山堂话本》),表明李贵擅长棍棒类武术。
历史背景:
该词反映了古代武术文化的特点,常见于宋元话本等通俗文学中,可能与民间武艺表演或江湖人物相关。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5)提到“使棒”可比喻“产生积极效果”,例如形容某人能力出众或方法有效。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权威词典支持,可能为现代非正式引申。
推荐释义:以“弄棒习武”为核心含义,属于古代武术相关词汇。
注意:若需引用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并标注来源可靠性差异。
使棒是一个中文词组,意为使用手中的棒或棍子进行击打或惩罚的行为。常常用来形容对某人进行体罚或惩罚。
使棒的拆分部首:扌木
使棒的总笔画数:9画
使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社会,当时使用棒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惩罚工具。人们往往会使用棒子来打击犯罪分子或处罚不听话的孩子、仆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棒逐渐被引申为一种比喻,用来表示严厉的惩罚或打击某人,无论是否真正使用棒子。
使棒的繁体字为「使棒」。
在古时候,「使棒」的写法和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1. 他犯了错,被父亲使棒教训了一顿。
2. 那个顽皮的男孩总是被老师使棒。
使鞭、使棍、使刑、使刀
击打、责打、惩罚、体罚
宽恕、宽宥、赦免、原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