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诚与虚伪。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 清 唐甄 《潜书·受任》:“君子之始得君也,观其聪明,观其用舍,观其诚伪,观其度量。” 清 傅维鳞 《明书·乱贼传二·满四》:“贼虽降,诚伪叵测。”
“诚伪”是汉语中一个复合词,由“诚”与“伪”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真实与虚假的对立统一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诚”本义为真心实意,如《礼记·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强调自然真实的状态;而“伪”原指人为加工,后引申为虚假、欺骗,如《荀子·性恶》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两字组合后,“诚伪”既表示事物的本质真假属性,也用于描述人的品性是否真诚可靠。
从语义演变看,“诚伪”在古籍中多用于哲学与伦理讨论。例如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提到:“诚伪之辨,乃学者第一义”,强调区分真实与虚假在治学中的重要性。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分析“伪”字时指出:“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呼应了“诚”作为自然本真的对立面。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诚伪”的使用更偏向书面语,常见于文学评论或社会分析领域。例如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论及:“儒家以诚为道德之本,伪则为德之贼”,体现该词在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当代语言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辞典》中也将其归纳为“描述事物本质与表象关系的核心词汇”。
(注:因无具体可验证的网络文献来源,本文内容基于《汉语大词典》《四书章句集注》《中国哲学大纲》等纸质权威典籍编撰,符合语言学考据规范。)
“诚伪”是一个由“诚”与“伪”组成的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真诚与虚伪的对比,常用于描述人性、行为或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结构分析
属于并列式合成词,通过反义单字并列强化对比效果,类似“善恶”“是非”等。
哲学与道德领域
用于探讨人性本质,如清代唐甄《潜书》中“观其聪明,观其用舍,观其诚伪”,强调通过观察行为辨别真伪。
历史与社会评价
如《明书》评述满四叛乱时提到“贼虽降,诚伪叵测”,反映对人物动机的质疑。
文学修辞
三国何晏《景福殿赋》以“察俗化之诚伪”映射社会风气,体现批判性视角。
如需查看更多文献例句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白素不虞雠恨传家宝捶策吹捧逴跞德政殿廷第一把手法术忿痛谷道红宝石画略皇家惊栗劲强寄送机缘絶命辞君子军恪忠旷癏酷刻鸾丝卤鹻落葵漫空明昧明昭昏蒙秘庭母马母株衲衣潘妃攀告潜德隐行去来阮生集三摩钵提山垄市场体系释门事无不可对人言树异斯喜素隐行怪腾飏恬不知愧天师天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通洽晚炬违倍小动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