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繦緥 ”。
“繦褓”是“襁褓”的异体写法,指包裹婴儿的布被或背带,具体解释如下:
“繦褓”由“繦”(同“襁”)和“褓”组成,表示包裹婴儿的布被或用于背负婴儿的布带,引申为婴儿时期或幼年状态。例如《墨子·明鬼下》提到“鲍幼弱,在荷繦之中”,即用此意。
现代汉语多用“襁褓”,如“襁褓中的婴儿”。“繦褓”因字形复杂,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异体字研究。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墨子》相关注释。
《繦褓》是指包裹婴儿时所用的纱巾或绸帛,作为保护婴儿身体的衣物。这种细软的布料可以将婴儿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持它们暖和、安全。
《繦褓》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纟」和「衤」。其中,「纟」表示与线、绳等相关的事物,「衤」则表示与衣物有关。
整个词的笔画数为13画。
《繦褓》这个词是由日本经典小说《源氏物语》中的一段描述衣物和婴儿的描写所衍生而来的,它也源自于中文词汇。
在繁体字中,「繦褓」的写法为「繦襬」。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繦褓」这个词采用了不同的字形。其中,「繦」的古字形为「繈」,而「褓」的古字形为「裦」。
1. 她用精美的纺织品制作了一个漂亮的繦褓。
2. 这块柔软的繦褓让婴儿感到舒适和安心。
相关的组词有:
1. 繦帛:指用纱巾或绸帛包裹的婴儿。
2. 繦袿:指用纱巾包裹的婴儿。
3. 繦抱:指将婴儿抱在怀中。
近义词:
1. 婴孩:指新出生的人类幼儿。
2. 婴儿:指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人形态的年幼儿童。
反义词:
1. 成人:指已经达到成年状态的人。
2. 老人:指年纪较大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