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怒的意思、诟怒的详细解释
诟怒的解释
(1).怒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及 鄱阳王 世子 谢夫人 ,登屋詬怒,见射而毙。”
(2).怒,嗔怒。 唐 元稹 《苦雨》诗:“巢燕污牀席,苍蝇点肌肤。不足生詬怒,但苦寡欢娱。”《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 弓高 守备甚严。有中使夜至,守将不内,旦,乃得入。中使大詬怒。”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乡之绅士以为言,令詬怒。”
词语分解
- 诟的解释 诟 (詬) ò 耻辱:“诟莫大于宫刑”。 辱骂:诟骂。诟病(指责,辱骂)。诟谇(辱骂指斥)。诟厉。诟詈。诟辱。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怒的解释 怒 ù 生气,气愤:怒色。怒视。怒叱。怒骂。恼怒。息怒。 气势盛:怒涛。怒火。心花怒放。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族。 谴责:“若不可教而后怒之”。 喜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诟怒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诟”与“怒”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从字源、本义及典籍用例综合考释:
一、字义解析
- 诟(gòu)
本义指斥骂、羞辱。《说文解字》释为“謑诟,耻也”,引申为言语侮辱。如《左传·哀公八年》载“曹人诟之”,即用辱骂之义。
- 怒(nù)
表示愤恨、生气,《说文》注“恚也”,指情绪上的激烈不满。
二、复合词本义
“诟怒”为同义复用结构,强调因受辱骂而激发的愤怒,属动词性复合词。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义述闻》指出:“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印证其整体表意特征。
三、典籍用例佐证
- 《新唐书·刘文静传》载:“文静尝与同列语政事,异其略,诟怒抵掌。”此处“诟怒”生动刻画因政见争执引发的怒骂场景。
- 宋代笔记《容斋随笔》记民间纠纷:“市井相诟怒,至以首触扉”,凸显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对抗的过程。
四、现代语义定位
在现代汉语中,“诟怒”属书面语,多用于描述因受激烈指责而产生的暴怒情绪,常见于历史叙事或文学描写,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参见权威文献: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具体用例详见《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及《容斋随笔校证》(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诟怒”是一个汉语词语,结合古籍和权威词典的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词义
- 怒骂
指因愤怒而责骂他人。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中使大诟怒”,描述官员因不满守将拒开城门而激烈斥责。
- 嗔怒
单纯表示愤怒的情绪,不伴随言语攻击。如唐代元稹《苦雨》诗中的“不足生诟怒”,强调因环境恶劣产生的烦闷。
二、字源解析
- “诟”的本义
据《说文解字》,“诟”意为“怒也”,核心是表达愤怒,后衍生出“责骂”之意(如《左传》中“诟之曰”)。
- “怒”的强化作用
组合后,“诟怒”既可指愤怒情绪本身,也可强调因愤怒引发的语言或行为反应。
三、用法与语境
- 古籍用例
- 唐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因具体事件触发的强烈情绪,如元稹诗中的自然困境。
- 《资治通鉴》则多用于政治场景,体现权力冲突中的斥责行为。
- 现代延伸
部分词典将其归类为成语,引申为“对错误行为的严厉批评”(如寓言中人们对抢夺桃子的猿猴的谴责),但此说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近义辨析
- 与“诟病”区别
“诟病”侧重指责缺点(如“世人诟病”),而“诟怒”更强调愤怒情绪的直接表达。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不同释义的演变,可参考《汉典》《资治通鉴》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藴白槌螌蝥变质辟书查头鯿出合棰令刁厥东顾翻盖芳醪风度刚气高邃根勘狗坊鬼佣好样儿的厚敛怀荒护宝都灰汤兼营句盾拉运遴荐刘师哥緑呢大轿蛮来生作媒孽门牀马道民率内州僻静千古奇冤箧簏青龙头青油舫跫步然蜜饶奢散筹折捶申发双月选水满金山束束伺瑕导隙肃督讨饭棒体型拖钩卫跸文瑞楼无生篇五驭响小姑独处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