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或踏上危险之地,犹言冒险。《管子·禁藏》:“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汉 陆贾 《新语·辅政》:“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畋猎》:“圣主不乘危,不徼幸。” 金 元好问 《赞皇郡太君墓铭》:“夫人戒之曰:‘从仕之暇,宜读书养性,鞍马间乘危蹈险,非书生之事。’”
“乘危”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乘危”为古汉语复合词,由动词“乘”与形容词“危”构成,核心含义为:
二、权威词典解析
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
两义项在古籍中均有使用,需依语境判别具体含义。
三、典籍用例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乘危抵巇,其锋不可当。”
(注:此处指趁敌方危殆时进攻。)
《庄子·田子方》:“登高山,履危石。”
(注:“履危”与“乘危”义近,均指身处高处。)
四、现代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中,“乘危”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需明确语境:
参考文献
(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暂不提供网址,建议查阅纸质或权威电子版工具书。)
“乘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éng wēi”,其核心含义可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综合解读如下:
指在危险的情况下采取行动,通常有两种理解:
词源与典故
最早见于《管子·禁藏》:“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这里描述渔夫为利益冒险出海,体现“冒险”含义。
汉代陆贾《新语·辅政》则用“乘危履倾”比喻借助圣贤之力应对危机,偏向“利用危局”的智慧。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需注意“乘危”与“乘人之危”的差异:
“乘危”既可指冒险行为,也可引申为危机中的积极应对,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在引用时需区分其与“乘人之危”的情感色彩差异。
聱屈邦桢抱衅嬖臣冰消拨铺颤儿哆嗦长寐蟾兔彻田挫角媒人怫怒宫馆工商业者灌沸灏漫核要缓急毁舟为杕火捺兼诣椒丘节夫纠摘罍觚脸红筋涨褵依鹿梦论甘忌辛禄入瞑光鸣鹤舟木梢拿捏啮合旁唐破家五鬼泼剌货千里结言请婚齐圣容奸丧礼三齐沙发兽角霜柏私贩四胑擡褃探擿跳鼠土白隤圮土硃物务乌鲗墨想着析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