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危难。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 贾谊 慷慨怀经国之术,而武夫排之; 子政 忠良有匡危之具,而 恭 、 显 陷之。”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卫主寧谓提横流,匡危不足生细民,故小节时显於艰难,大勋无纪乎廊庙。”《隋书·炀帝纪下》:“军国异容,文武殊用,匡危拯难,则霸德攸兴,化人成俗,则王道斯贵。”
“匡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匡危”指纠正错误并解救危险的局面,由“匡”(纠正、正直)和“危”(危险、困厄)两字构成,强调在危机中采取行动以扭转局势。
构成解析
历史出处
该成语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擢才》提到“忠良有匡危之具”,南朝江淹《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中也有“匡危不足生细民”的表述,均指拯救危难。
应用场景
可用于描述个人或集体在危机中的行动,例如:
“匡危”的核心是“拯救危难”,既包含对错误的修正,也强调对危险局面的主动干预。其意义与“力挽狂澜”“扶危济困”等成语相近,但更突出“纠正”与“解救”的双重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现代扩展含义,可参考《抱朴子》《隋书》等文献原文。
《匡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纠正危险局势,挽救危险情况。它表达了解决危机、化解困境的意义。
《匡危》这个词分为两个部首:勹(包围)和卩(封闭的小篆字形),共有6划。
《匡危》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诗经·大雅·文王》一诗中,其出处为:“於邵匡狄,曰式厥服。式政于城,方匡国邑。”这里“匡危”表达了纠正危局和挽救困境的含义。
繁体字中《匡危》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匡危》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在现代汉字中,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态。
1. 他以勇敢和智慧的方式匡危救困,成功化解了危机。
2. 面对困境,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勇敢地去匡危救困。
组词例子:
匡扶(纠正、支持)
匡正(纠正、改正)
匡助(帮助、援助)
近义词:
拯救
解困
挽救
反义词:
制造危机
制造困境
加重困局
百感百子图边臣窜跑蹙戎诞辞典质顶感吨浬独醒人发配凤毛该尽感谢垢黩购书规悟孤军深入桓缪花子胚惠巧检正官诘鞫静园金觞锦衣行昼绝后励精图治令范丽玉露堂马列马庌门衡面如满月南瓜黏虫偏厂平陵敲钉钻脚情肠秋光缺谬戎蛮乳哺儿三千营赏句甚底石帮岸时耕说讲私谊私重松盆天妃通都大埠退货小斗狎鸥小宰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