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配的意思、发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配的解释

[banish;be exiled for penal servitude] 古刑律之一。指罪犯被判充军或流放而由差役押解出发

大盗未杀6*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详细解释

(1).封建时代把犯人押送到边远地方去服劳役。《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狱中取出 汪世雄 及 程彪 、 程虎 ,决断发配。”《清史稿·圣祖纪三》:“五月癸巳,定发配人犯归籍僉遣,流犯死配所,妻子许还乡里。” 曹禺 《日出》第三幕:“ 杨林 他道我私通贼寇,因此上发配到 登州 。”

(2).指把不中意的人安排到条件差的单位去。《人民日报》1981.4.4:“确实造6*反派也真没法子不讨厌这个‘架子不倒’的家伙,于是在69年彻底砸烂工读时,就把他发配到一个公社的卫生院工作。”《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各种‘干净的人’的会议和她绝缘了,她被发配到山坡上去照看一片大约方圆三十亩地的瓜田。”

(3).遣嫁,出嫁。《孽海花》第二一回:“你们看着姨娘本不过是个玩意儿……一不好,赶出的,发配的,送人的,道儿多着呢!”《廿载繁华梦》第十八回:“他们在这等富贵人家,如珠似玉,将来正要寻个好人家发配去,难道要像我们捱这些清苦不成?”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发配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发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法律内涵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将罪犯押解到边远地区服刑或充军。该词主要包含以下释义与用法:

  1. 古代刑罚的执行方式

    指将已定罪的犯人押送至边远荒僻之地服役或戍边,是流放刑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此刑罚常见于中国古代司法体系,尤其在宋、明、清时期广泛适用,兼具惩治与拓边的双重目的。例如:"因触犯律法,他被发配至宁古塔为奴。"(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词源与制度背景

    "发配"一词源于宋代"配隶"制度,"发"意为遣送,"配"指强制安置。据《辞源》记载,此刑在明清演变为"充军",按罪行轻重分"极边""烟瘴"等不同等级,刑期从数年直至终身(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现代语义的延伸

    当代语境中,"发配"可隐喻被强制派遣至艰苦或不受重视的地方,带有贬义色彩。例如:"他被公司发配到偏远的分支机构。" 此用法强调被动性与处境恶化,但已脱离法律范畴(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典型文学用例

古典文学中常见相关描写,如《水浒传》中林冲遭陷害发配沧州,反映此刑的残酷性;《红楼梦》贾府败落后亦有族人被发配的情节,体现其作为家族耻辱的象征意义(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字形演变注:"发配"繁体作"發配","發"强调遣送动作,"配"从"酉"(酒器)旁,原指调配酒浆,后引申为分配、安置义。


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2.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03730

网络扩展解释

发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制度,指将罪犯强制流放到边远地区服劳役或充军,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定义

发配是封建时代对重罪犯的刑罚,主要包含以下特征:

  1. 强制迁徙:罪犯被押解至边疆、军事重镇等偏远地区(如宋代常发配至登州、沙门岛)。
  2. 附加劳役:需从事戍边、开荒等繁重体力劳动,生活条件恶劣。
  3. 身份标识:宋代起常在罪犯面部刺字(如“囚”字),以示惩戒。

二、历史演变

三、社会影响

四、其他含义

在非刑罚语境中,发配可引申为:

  1. 将人员安排至条件差的岗位(如现代职场术语)。
  2. 古代对婢女的遣嫁(较少见)。

可通过(查字典)、(汉典)等来源进一步查阅完整史料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鄙冗簿圆剗夺瞋怒雨赤弁丈人齿颊香赤磷打野鸭子地方自治度轨多定法场烦辱反正风尘之会分晰父母之邦更正谷地过务姑且孤韵鹤杖喉结哗剌黄账回慝噍嚼戒儆急管繁弦锦归窘罄寄味拘窘扣盘扪烛良裘联运李郭芦丁马床娉娉袅袅清省琼铺穷亲三不归山陇使嗾戍口俟奴塌香天篰停阴违惰痿厥黠了闲构小侑儿下坐谐价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