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缪的意思、桓缪的详细解释
桓缪的解释
春秋 五霸中 齐桓公 和 秦缪公 的并称。繆,通“ 穆 ”。《楚辞·九章·惜往日》:“不逢 汤 武 与 桓 繆 兮,世孰云而知之。”
词语分解
- 桓的解释 桓 á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大:桓治(大治)。 〔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姓。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缪的解释 缪 (繆) ó 〔绸缪〕见“ (繆)绸”。 缪 (繆) ù 〔妣缪〕错误。 〔缪巧〕计谋,机智,如“岂有他缪缪,阴阳不能贼?” (繆) 缪 (繆) à 姓。 缪 (繆) ù 古同“穆”,恭敬。
专业解析
桓缪(huán mi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语义的词汇,需从单字本义与组合引申两个层面解析:
1. 单字溯源
- 桓:本义指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旁作标志的木柱,后引申为“大”“威严”之意。《说文解字》释为“亭邮表也”,《汉语大词典》中标注其古义可代指“华表”或“柱子”。在历史语境中,“桓”亦用于谥号,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取其“辟土服远”的功绩内涵。
- 缪:多音多义字,此处读“miù”,本义为“纰缪”,即错误、乖违。《说文解字》注“缪,枲之十絜也”,后假借为“谬”。《古代汉语词典》指出其引申义包括“诈伪”“差失”等。但需注意,“缪”在姓氏或特定组合(如“绸缪”)中读音与含义不同。
2. 组合释义
“桓缪”作为复合词,属于古汉语中的特殊用法:
- 历史人物并称:特指“齐桓公”与“秦缪(穆)公”的合称。因“缪”通“穆”(《史记》中秦穆公作“秦缪公”),二者均为春秋霸主,故并称以喻雄才大略的君主。如《文选·李康〈运命论〉》载“桓缪之霸,犹谲而不正”。
- 词义辩证:部分文献中“桓缪”含褒贬双重性,既肯定其功业,亦暗讽权谋手段。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辨析:“桓、缪皆谥也,缪读如穆,非‘纰缪’之缪。”
权威参考
- 单字释义引自《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历史用例可参《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桓缪”是一个历史人物并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春秋时期两位著名霸主——齐桓公(齐国君主)与秦缪公(秦国君主,即秦穆公)的合称。其中“缪”为通假字,通“穆”,因此“秦缪公”即史书常见的“秦穆公”。
二、出处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惜往日》:“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意指若未遇到商汤、周武王、齐桓公、秦穆公这样的明君,贤才便难以被世人知晓。两人因在春秋时期推行改革、成就霸业而被后世并称。
三、读音说明
- 桓:读作huán(固定读音)。
- 缪:此处通“穆”,本应读mù,但受现代汉语习惯影响,部分资料标注为miù 或móu。
四、其他解释
个别资料(如)提到“桓缪”有“玩弄权谋”的引申义,但此说法较少见且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或特定语境下的衍生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楚辞》原文或春秋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柏子半拆边廪播音室长謡橙黄桔绿出监疵痈跌落都长斗媚争妍丰殷佛塔广轮贵先含楚龁咬骅骝逭死惚慌挥发性趼足胶革鸡鸣戒旦儆动柩辂潏波窭室老面良弼流马珞珞买声儿面诮爬格子漂砾剽声批敕乾岗前涂前注乔干峭汉其应如响省读石泓市名授简寿器书侩熟妙树枢塾徒蓪草唯阿韦裤布被香火小朝廷协商袭故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