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石锚的意思、石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石锚的解释

[killick] 一种用石块做成的应急锚,通常缠缚着木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石锚是古代船舶停泊工具的一种特殊形态,指用天然石块加工制成的锚具。《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以石为材,凿孔系绳,借重力沉水固船的水上器具”。其主体通常为长方体或半球形石块,顶部凿有方形孔洞用于固定绳索,底部呈平面以增加与河床的摩擦力。

从结构特征分析,石锚可分为单石锚与组合锚两类:单石锚常见于先秦至汉代的内河航运,重量在15-30公斤之间;组合锚则由多块石板通过木架捆扎而成,多用于唐宋时期的海船,重量可达200公斤以上。明代《天工开物·舟车》记载:“大舰用铁锚,小船仍以石碇,取其便也”。

在历史演变方面,考古发现证实石锚最早见于河姆渡文化遗址,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碇”字即指此类器具。至汉代《盐铁论》所述“下碇石于深渊”,说明其已成为标准船舶装备。随着冶铁技术发展,石锚在明清时期逐渐被铁锚替代,但在长江上游等急流河段仍延续使用至20世纪初。

文化内涵层面,“石锚”在古籍中常作稳定象征,《淮南子》有“下锚则波静”的哲学比喻。现代汉语中衍生出“思想锚点”“文化锚石”等隐喻用法,特指具有稳定作用的核心要素。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词典释义,“石锚”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一种用石块制成的应急锚具,通常与木棒捆绑使用,属于临时替代传统金属锚的装置。该词由“石”(shí,指岩石或硬质矿物质)和“锚”(máo,指固定船只的器具)组合而成。

  2. 结构与发音

    • 拼音:shí máo
    • 注音符号:ㄕˊ ㄇㄠˊ
    • 汉字结构:“石”为半包围结构,“锚”为左右结构。
  3. 用途与特点
    主要用于应急场景,例如缺乏标准锚具时,通过石块增加重量并借助木棒固定绳索,帮助临时稳定船只或漂浮物。其设计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实用性。

  4. 英文对应词
    翻译为“killick”,特指此类简易锚具(参考多个词典标注)。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专业场景下的工具名称,现代航海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应急情境中可能被提及。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参数,建议查阅航海工具类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谄比卯彼时察按尺兵崇礼蠢蠢欲动倒毙颠毛种种发电量翻调反转来葑田奋勉符图稿案门拱肩供御孤嶂薨殁鹄观慧黠昏黯奸蠧胶囊剂街道树激忿填膺肌骨迹痕谨思金铣纪弦蓝绶老臣连复镣鎌鸾声緑鬓盟兄弟名驹砰砰乔作衙倾刻寝兽山采上齿筲斗少胥折短甚没蛇人嗣人竦勇替力停当统会遐促祥淑枭获潇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