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慌。《晋书·司马休之传》:“闻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骇。”《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兵数万,奄出军后,诸军恇骇,竝各退散。”《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四年》:“时宫门皆闭,上宿于左军,中外不知上所在,人情恇骇。”
“恇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kuāng hài,意为惊慌、恐惧,多用于形容面对突发威胁或危机时的群体性恐慌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基本含义
由“恇”(恐惧)和“骇”(惊怕)组合而成,强调因外界压力或突发事件引发的强烈不安情绪。例如《宋书》记载的“阖境士庶,莫不恇骇”,描述百姓面对军队压境时的惊恐反应。
语境应用
该词多用于史书或正式文献中,常见于描述战争、动乱等场景下的群体心理。如《晋书》提到司马休之率军西征时“士庶恇骇”,《周书》亦记载齐军突袭导致“诸军恇骇”。
“恇骇”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但在阅读古籍时需注意其“群体性恐慌”的语义侧重。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
《恇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一般解释为恐慌害怕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恇骇的拆分部首为心字旁,其笔画数为8。
《恇骇》古文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五年》:“诸侯恇骇。”在古代的使用中,它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危险、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时的惊慌、害怕和不安的心情。
《恇骇》的繁体写法为「恇駭」。
在古代汉字中,恇的字形稍有不同,写作「怳」,骇的字形写作「駭」。
他听到突然传来的巨响,立刻感到恇骇异常。
恇怯、恇惶、骇人、骇客
恐慌、惊恐、惊慌、惊惧
镇定、淡定、冷静、泰然
白木表正不迹财赂惭悲称秩池门宠命雕服洞知煅粉独鹿发洪方士废弃風譽讽赞纷沓刚劲顾本滚雪球合表火殃鉴曲肩舆九刑句结课校乐生寥阒六才子书卵壳屡战屡败卖质马脸马留厖鸿马神煤房缅甸弥靡谬异跑楼儿前半夜弃智取乐任纵软屉穑夫赏金属耳目私款搜觅罤筌铜斗儿家计铜角子通皮頽纲纹枰无征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