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漫识的意思、漫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漫识的解释

随手记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 嘉定 中,续得一万八千餘卷。 陆 亦未及载也。漫识其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漫识(màn sh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语素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1. 构词解析

    • 漫:本义为水势蔓延无边界(《说文解字·水部》),引申为“随意、无拘束”,如“漫谈”“漫步”。
    • 识(shí):意为记录、记忆(《说文解字·言部》),或指知识、见解。

      组合后,“漫识”指零散、未经系统整理的记录或知识,强调非正式性与随意性。

  2.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收录:

    “漫识:犹随笔。零星的记载。”

    例证引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小说稗官,余文漫识。”(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二、古籍文献用例

  1. 明代笔记中的用法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载:

    “此皆野史漫识,然亦可补正史之阙。”

    此处指非官方的零散史料记录(来源:[明]谢肇淛. 五杂俎[M].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59.)。

  2. 清代学术著作的引申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批判:

    “若夫杂家者流……盖亦漫识之类也。”

    将缺乏体系的知识归类为“漫识”,强调其与系统著述的区别(来源:[清]章学诚. 校雠通义[M]. 古籍出版社, 1956.)。

三、现代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漫识”仍保留“碎片化记录”的古义,偶见于学术批评领域,如:

“这类观点仅为个人漫识,未形成严谨论证。”

其使用需结合语境,常见于对非系统性知识的描述。


参考文献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漫识”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作为成语(màn shí)

  1. 基本含义
    指对事物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由“漫”(肤浅)和“识”(知识)组合而成,强调认识浅薄。

  2. 详细解析
    形容人仅掌握粗浅知识,未进行系统研究。例如:“他对历史仅止于漫识,无法分析深层原因。”

二、作为普通词语(màn shí)

  1. 基本含义
    指随手记录或随笔记载,常见于古籍。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漫识其后”,即随手补充记载。

  2. 现代应用
    可引申为碎片化记录,例如:“读书时漫识要点,方便日后整理。”

使用注意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骜放包拯碧泪獘俗策谋长惑抽摘磢错厨箑丹枢登大寳动荡都凡放着焚祷分心浮头儿告罄公共建筑古孙鼓胀汉制横灾飞祸洪规还魂秀才徽派匠质兼衣戒定解泽九九归一空杳宽信跨轶朗烛两重人格两刃络秀面腆名目繁多密植虐政拟度淜淜皮傅衾帏佉经忍垢偷生上留田圣世慎缄时壶售谤私居讨气绝稊秕穨顔驼钩翔畋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