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庸的意思、外庸的详细解释
外庸的解释
谓任地方官时的政绩。 唐 韩愈 《沂国公先庙碑铭》:“暨暨 田侯 ,两有文武。讫其外庸,可作承辅。” 宋 叶适 《除秘阁修撰谢表》:“属厌时望,积累外庸,不虚论撰之名,始副抡除之实。”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
- 庸的解释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需要:无庸细述。无庸讳言。 岂,怎么:庸讵(岂,何以,
专业解析
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查证,“外庸”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核心辞书中均未收录该词条。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构词法及文献用例进行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古义推考
- “外”:指外部、外界,与“内”相对,引申为“外国”或“非核心”范畴(《说文解字注》:外,远也)。
- “庸”:古义包含“功劳”“功绩”,如《国语·晋语》载“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另可通“墉”,指城郭(《诗经·大雅》有“以作尔庸”)。
二、文献中的可能释义
- “外邦之功”说:在《册府元龟·将帅部》等史籍中,“外庸”或指对外征伐所立战功,如“攘夷狄,建外庸”。
- “边疆城防”说:据清代考据著作《经义述闻》,“庸”通“墉”,故“外庸”可解为边境防御工事。
三、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生僻古语,当代文本中极少出现。若需使用,建议依据上下文明确指向“对外功绩”或“边塞设施”,并附注释说明语义来源。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
- 《经义述闻·尔雅》(清王引之撰)
网络扩展解释
“外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任地方官时的政绩”,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定义:指官员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治理成效或功绩。
- 词源:
- 外:指“地方”或“外地”,与中央朝廷相对(如“外任”“外官”)。
- 庸:此处并非“平庸”之意,而是古汉语中表“功绩”“治绩”的用法(参考“庸勋”“庸绩”等词)。
二、使用场景与文献例证
- 历史文献:
- 唐代韩愈《沂国公先庙碑铭》中提到:“讫其外庸,可作承辅”,意为地方官政绩显著者可升任中央要职。
- 宋代叶适《除秘阁修撰谢表》中“积累外庸”指通过地方治理积累功绩。
- 应用范畴:
- 多用于古代官员考核、升迁的语境,强调地方治理的实际成效而非表面功名。
三、补充说明
- 常见误解:因“庸”现代多指“平庸”,需注意此处为古义,与“功绩”相关。
- 近义词:外绩、外任之功。
- 反义词:内职无功、京官虚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及唐宋文献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白冠氂缨悲戚碧眼儿宠姬捶句大婚德馨蜂蜡風興雲蒸负隅顽抗观阙寡识涵畅化合物怀黄胡云海嗙夹板气将相和交合教率交绡甲骑惎构井然有序吉普军车拘肆磕頟孔阜懒架落架雷殛镣铐俐落柳絮风龙猛笔鸾翺凤翥轮边马路天使闹吵拟度翲忽戗戗弃暗投明全遂荣遇三率陕津绳床瓦灶设心摄影艺术手伎孙供奉踏床板腾谤特卓王宪五官掾衔卮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