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相欺的意思、相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相欺的解释

相互蒙骗;蒙骗。《史记·穰侯列传》:“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东周列国志》第四二回:“君臣和协,共保社稷,倘有相欺,明神是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相欺

释义:指双方或多方之间以虚假言行蒙骗对方的行为,强调相互性、双向性的欺骗关系。


一、字源与结构解析

  1. 字义分解:
    • 相:甲骨文作“目观木”,本义为“观察”,引申为“相互”“彼此”㊟¹。
    • 欺:从“欠”(张口)从“其”(竹器),本义为“言语不实”,《说文解字》释为“诈也”㊟²。

      组合义:双方以不实之言或行为互相蒙蔽。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相欺”指“互相欺骗”,如《史记·张仪列传》载:“诸侯相欺以利。”㊟³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彼此欺骗”,强调行为的双向性㊟⁴。


三、语义特征与用法

  1. 双向性:区别于单向欺骗(如“欺瞒”),“相欺”需双方共同参与,如:

    “商贾相欺,市无信也。”(《盐铁论》)㊟³

  2. 语境关联:
    • 道德批判:多用于揭露诚信缺失,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暗斥相欺之举㊟⁵。
    • 社会隐喻:常见于描述群体性信任危机,如“上下相欺,国之大患”(《韩非子》)㊟³。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示例
相诈 侧重阴谋算计 “两国相诈,兵戈不休。”
相蒙 强调遮蔽真相 “君臣相蒙,难施政令。”
互诳 含言语诱骗之意 “市井互诳,利字当头。”

五、古典文献用例

  1. 《庄子·渔父》:

    “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相欺谓之诈。” —— 明确将“相欺”归于诈术㊟³。

  2. 《后汉书·刘盆子传》:

    “君臣相欺,民怨沸腾。” —— 揭示权力结构中的互欺现象㊟³。


参考资料

㊟¹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²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³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⁵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06.

网络扩展解释

“相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解释

相欺(拼音:xiāng qī)指相互蒙骗或单方面欺骗他人,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不诚信行为。例如《史记》中提到“百相背也,百相欺也”,即描述反复的背叛与欺骗。


二、出处与典故

  1. 《史记·穰侯列传》
    原文“百相背也,百相欺也”,说明欺骗行为的普遍性。
  2.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表明即使普通人交往也需诚信,何况国家之间。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用法与例句

  1. 古文用法
    《东周列国志》中“倘有相欺,明神是殛!”,意为若欺骗则受神明惩罚。
  2. 现代例句
    • “即便岁月以荒芜和刻薄相欺,我们仍需热爱生活。”
    • 形容人际矛盾:“两人因利益相欺,最终分道扬镳。”

五、综合说明

“相欺”多用于描述双向或单向的欺骗行为,既可指个人间的失信(如“布衣之交”),也可扩展至群体或国家层面(如《穰侯列传》)。其核心在于违背信任关系,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帮教班师回俯扁牓滮田冰牀操江曹靖华畅意陈师鞠旅吃蝨子留后腿初唐四杰篡国大溜丹聪刁怪调体冬灌洞隙恩款恩赏罚铜佛日宫钿痀瘻洪庥会撮拣发见天见地机务段麇骇雉伏潦原浸天恋胊邻并漫儿努目偶变投隙便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寝帐缺蚀软和散旦桑鹅少妃沈痛饰动实祸寿征夙根夙诺天平山通慧推用未果威攘未兆危重文衣陷入僵局先知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