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斗耗的意思、斗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斗耗的解释

历代从水道运粮,每石另加米数斗,随漕起运,作为沿途耗折之用,谓之“斗耗”。《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上以漕运自 晋 汉 以来不给斗耗,纲吏多以亏欠抵死,詔自今每斛给耗一斗。”参见“ 耗米 ”、“ 雀鼠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斗耗”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赋税、漕运等涉及粮食计量与转运的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在征收或转运粮食时,为弥补因自然损耗(如干燥、扬尘、鼠雀偷食、运输洒漏等)造成的损失,在法定征收量(如一斗)之外额外附加的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基本定义:

    • 斗:指古代量器“斗”,是计量粮食的单位(一斗约相当于现代10升左右,具体容量历代有差异)。
    • 耗:指损耗、消耗、亏耗。
    • 斗耗:合指“按每斗征收量计算的损耗附加额”。它并非粮食本身的性质描述,而是一种制度性附加,用以补偿官方在征收、储存、运输过程中预估的粮食损失。
  2. 历史制度背景(核心应用场景):

    • 在明清时期(尤其漕运制度中),“斗耗”是“耗羡”的一种具体形式或计算基础。耗羡是正税(如田赋)之外附加征收的银两或实物,用于弥补征收、解运过程中的损耗及支付相关行政费用。
    • 征收方式:官府在向纳税人征收粮食时,会要求除了缴纳法定的“正米”(如规定的一石)外,还需按一定比例(如每石加收几斗或几升)缴纳“耗米”。这个按“斗”为单位计算的附加部分,即为“斗耗”。
    • 目的:官方声称是为了覆盖粮食在称量(“斗”有误差)、晾晒、仓储、长途运输(如漕运)中不可避免的减量。例如,清代漕粮运输中就有“正兑米”(交京仓)和“耗米”(补沿途损耗)之分,耗米常按正兑米每石加征若干斗计算。
    • 弊端:在实际操作中,“斗耗”的征收标准往往过高,成为官吏盘剥百姓、中饱私囊的重要手段,是“耗羡归公”改革前的一大弊政。
  3. 现代理解与引申:

    • 在现代汉语中,“斗耗”一词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籍阅读中。
    • 其核心概念可引申理解为按单位计量额外征收的损耗补偿金。在非历史语境下,有时也用于比喻在交易或分配中按基本单位额外扣除的损耗部分。

权威参考来源:

“斗耗”是古代中国(尤其明清)在粮食赋税征收和转运(特别是漕运)中,按法定计量单位“斗”额外加征的粮食份额,用以名义上弥补官方在征收、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它是“耗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作为历史术语存在。

网络扩展解释

“斗耗”是一个古代漕运相关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历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时,每石(容量单位)额外加收数斗米,作为运输途中损耗的补偿。例如运送一石粮食,实际会多征收几斗以抵消损耗()。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制度在五代后周时期被明确记载。据《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所述,因晋汉两朝未给斗耗补偿,导致负责运输的官吏常因粮食亏欠被处死,周世宗遂下诏规定每斛(十斗为一斛)补一斗损耗()。

三、相关术语

补充说明

“斗耗”反映了古代漕运中应对运输损耗的常规措施,属于赋税制度的一部分。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相关章节或漕运专题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嗷嗷待食蹦跶碧汉兵帅豳钥不是话头不随和车辆驰涌唇裂倒押韵打派仗德门递顿对位迩后汾亭负屈衔冤父荫官砦花不楞登患难与共胡猜乱想戽斗惠气昏星解铃还须系铃人竭忠尽智竟士禁生鸡瘟客死他乡礼案连缠流泪龙凤帖龙门刨龙腾旅升闾亭埋头明盲迁陟情田儒贵三品秀才三突出三谢伤克商谜湿痹松文纸讨气涕泣瓦当文祝延五司纤儿详中蟹匡蝉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