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d tax] 旧时按土地征收的赋税
按田亩征收的赋税。 鲁宣公 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左传·哀公十一年》:“ 季孙 欲以田赋,使 冉有 访诸 仲尼 。” 杨伯峻 注:“此为田亩税。”《元史·王构传》:“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 构 与平章 何荣祖 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今请一切罢捐输釐金钞票官钱之法,而专务田赋,兼行官商,则弊轻而可久。”
田赋是中国古代至近代对土地征收的税赋制度,其核心特征与演变如下:
田赋是政府以土地为对象征收的税赋,属于土地税范畴。早期“田”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赋”则源于军赋代金转化的人头税(口赋)。自秦汉起形成“田有租、人有赋、力有役”的赋役体系。
虽然名义上由土地所有者缴纳,但实际税负通过地租转嫁给佃农,成为农民的重要负担。民国时期仍有“皇粮”“正粮”之称,解放后演变为公粮和农业税。
2006年农业税废止,标志着延续2600年的田赋制度终结。当代土地相关税费以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形式存在。
注:如需查看具体历史案例(如清代户县田赋改革),可参考的完整记载。
《田赋》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农业社会中按照田地面积而征收的赋税。
田赋的拆分部首是田(田字底部为田字部首),它共由5个笔画组成。
《田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土地制度。在古代中国,土地是国家所有的,由国家委派给农民耕种。为了维持国家财政收入,政府会按照田地的面积来征收赋税,这就是田赋的来源。
田赋的繁体字为「田賦」。
在古代书法中,田赋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大致保持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即田字底部为田字部首,上方为付,表示征收。整个字形通顺流畅。
1. 古代农民每年都要缴纳田赋,以维持国家的运转。
2. 田赋不公平的征收使得许多贫困农民难以糊口。
组词:田产、赋税、土地
近义词:田租、田捐
反义词:田赎、田买
八达岭碧宇博物志不磨不若长家驰控穿穴踰墙大胆包身大盈端诚椴木笃虑風跡分司分庭芙蓉面沟瘠诡秘莫测椁柩孤颦荒数肩排矫然决制颗盐扣押髡褐兰单劳步劳力连胸料拣领工蛮利杩子煤子牧羊婆陀泊子千随百顺遣狱之化人氏入监油散摊飒瑟是非之心手写体黍禾水稻司舆肃睦苏武节抬奖厅局级颓挫畏附未期下大夫厢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