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racter and morals]∶品性;性格
烈士所具有的品格
(2) [quality and style]∶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
(3) [quality]∶物品的质量、规格
(1).指物品的质量规格。《宋书·颜竣传》:“及 世祖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而盗铸弥甚,百物踊贵,民人患苦之。乃立品格,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 五代 齐己 《谢人寄南榴卓子》诗:“品格宜仙果,精光称玉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论其(奔牛酒)品格,亦止如 苏州 之福贞, 惠泉 之三白, 宜兴 之红友。”
(2).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 唐 韩愈 《画记》:“至 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负重名垂四十年,然文多率意应酬,品格不能高也。”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八:“﹝七言律诗﹞至盛 唐 声始远,品格始高。”
(3).品性;性格。 唐 李中 《庭苇》诗:“品格清於竹,诗家景最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洛阳 人谓牡丹为花……尊贵之也。亦如称 欧阳公 、 司马公 之类,不復指其名字称号,然必其品格超絶,始可当此。”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酉姐 品格端好,能诵《毛诗》及《四子书》。” 沙汀 《老烟的故事》:“为了尊重他那精细的品格,我特别邀请他到天井里去。”
(4).指官品,爵秩。《元典章·圣政一·饬官吏》:“第三考封赠,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
“品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ǐn gé,其含义可从多个层面理解:
人的内在品质
指个人的道德修养、性格特质及行为准则。例如正直、诚实、责任感等,反映个体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
(例句:烈士的品格往往包含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
行为表现
品格通过具体行为展现,尤其在压力或困境中,能体现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
文学与艺术作品
指作品的质量、风格或格调。例如鲁迅的文章以深刻犀利著称,体现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物品的质量规格
用于描述物品的等级或标准。如古代铸币时对规格的严格规定。
品格是内在的“控制器”,引导个体在顺境或逆境中的选择,是道德判断与行动的核心动力。优良品格需通过持续培养与践行形成,而非天生特质。
可通过来源(如、5、9)进一步了解详细案例或历史出处。
品格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特征,通常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品质和品性。
品字的部首是口,整个字由口旁和贝部组成。其中,口旁表示字的本义为口,贝部则表示声音。品字笔画数为9画。
品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其解释为“尝尚也”。可见,品字原本的含义是去追求和追寻更高尚的品质和道德。
繁体字“品”与简体字相同,均以口旁和贝部组成。
在古代,品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品字上部的“口”字旁通常写成 “月”字。这种写法在《康熙字典》中也有记载。
1. 他的品格高尚,受到了大家的赞赏。
2. 经过困难的考验,他展现出了坚强的品格。
1. 品质
2. 品行
3. 品性
4. 品德
1. 道德
2. 修养
3. 品行
1. 品贱
2. 恶劣
3. 卑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