襞笺的意思、襞笺的详细解释
襞笺的解释
折纸作书。语出《南史·陈纪下·后主》:“﹝ 后主 ﹞常使 张贵妃 、 孔贵人 等八人夹坐, 江总 、 孔范 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八妇人襞采笺,製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 唐 刘禹锡 《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酒酣襞牋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 宋 陆游 《初到蜀州寄成都诸友》诗:“襞笺报与诸公道, 罨画亭 边第一诗。”
词语分解
- 襞的解释 襞 ì 衣服和肠、胃等内部器官上的褶子:皱襞。胃襞。 摺叠衣裙。 笔画数:; 部首:衣; 笔顺编号:
- 笺的解释 笺 (箋) ā 注释:笺注。 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便笺。信笺。 书信:笺札。笺牍。华笺。 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笺奏。奏笺(多呈皇后、太子、诸王)。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
网络扩展解释
“襞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典故两方面综合解析:
-
字义解析
- 襞(bì):本义指折叠衣物形成的褶皱,引申为“折叠、裁开”的动作。在文学语境中,也指裁纸作画或书写的动作(如“襞笺”即裁纸为笺)。
- 笺(jiān):原指狭长的小竹片,后演变为华贵的纸张,用于题诗、写信或奏记。例如“花笺”“信笺”均指精美纸张。
-
历史典故
据《南史·陈纪下·后主》记载,南朝陈后主曾命宫中妇人“襞采笺,制五言诗”,即折叠彩纸并题诗,后与文臣唱和。这一典故表明,“襞笺”在古代是文人雅士创作诗文的常见形式,兼具裁纸与书写的双重动作。
-
引申含义
结合字义与用法,“襞笺”可理解为折叠或裁纸以作诗文书画,常与风雅集会、即兴创作相关。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中“襞笺献赋”即指裁纸写诗进献。
注意:虽提供了具体典故,但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襞笺》这个词源自于汉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词汇。它用来形容摺叠起来的纸,类似于信件或者手札。
拆分部首和笔画:
- "襞"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 "衣"和 "畐"。
- "襞"字一共包含17个笔画。
来源:
《襞笺》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究,但可以推测它起源于古代文人的书信往来。过去,在没有邮件系统和电子邮件的时代,人们通过纸质手札进行书信交流,而这些手札常常需要摺叠起来,变成类似信封的形状。因此,“襞笺”一词就用来形容这种被摺叠的纸张。
繁体:
《襞笺》这个词的繁体字写作「襞箋」。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可以将《襞笺》这个词用繁体字「襞箋」写成"襞箋"。
例句:
1. 他把信纸摺成了一张襞笺。
2. 我收到了他用襞笺写的信。
组词:
- 笺纸
- 回执笺
- 纸襞
近义词:
纸张、信纸、手札
反义词:
展开的、平整的
别人正在浏览...
安堵乐业宝山暴殄碑志驳滥不惜工本惭悚成法齿躐错角大保长垫子耳鬓厮磨風筵复反谷粮缓性花朝月夜胡耉货农鞠恧困恼雷船恋班连岳料覆猎射梨花香利州帖闾里慢条斯礼黾池绵绵不絶靡坚不摧谟觞内虚年数配命凄感青城之祸清管穷固日月不居若然濡润颯纚神贤四书院送驾俗谚口碑跳帮头达退鹢豚佩完福委捐献楚相逢小陆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