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黾池的意思、黾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黾池的解释

(1).古地名。即 渑池 。《史记·商君列传》:“ 秦 发兵攻 商君 ,杀之於 郑 黽池 。” 司马贞 索隐:“ 郑 黽池 者,时 黽池 属 郑 故也。”

(2).县名。 汉 置,即今 河南省 渑池县 。《汉书·地理志上》:“ 宜阳 ,在 黽池 有铁官也。 黽池 , 高帝 八年復 黽池 中乡 民。 景帝 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黾池(Miǎn Ch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含义的古地名,其释义主要来源于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黾池指中国古代的一处重要地理名称,具体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一带。该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因地处崤山要道而成为军事与交通要塞。其命名可能源于当地地貌特征(如池沼地貌)或古部族名称 。

二、字形与字义溯源

  1. "黾"字解析

    《说文解字》注:"黾,鼃黾也",本义为蛙类动物,引申为低湿之地。在"黾池"中,"黾"可能隐喻该地多沼泽水泊的地理环境 。

  2. "池"字本义

    据《康熙字典》:"停水曰池",指人工开凿或自然形成的蓄水洼地。二字组合强化了该地域的水域特征 。

三、历史事件与文化关联

黾池因"渑池之会"(公元前279年)载入史册。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曾会盟于此,蔺相如在此以智勇维护赵国尊严("完璧归赵"典故的延续),使其成为象征外交博弈的历史符号 。

四、地理沿革

文献依据: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史记》正史记载,因权威词典无网络版,建议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https://www.nlc.cn)检索相关典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黾池”是一个历史地名,现多写作“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县)。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词源与演变

    • 名称源于古水池“黾池”,因池中生长一种名为“黾”(miǎn)的水虫(金线蛙)而得名。先秦时期称“黾池”,三国魏时加三点水改为“渑池”。
    • 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如西汉称“彭池”,唐代称“天池”,金代称“韶州”等。
  2. 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

    • 黾池在战国时期已是战略要地,著名的秦赵会盟(前279年)发生于此,蔺相如在此智斗秦王,成语“渑池之会”即源于此。
    • 秦代始置黾池县,属三川郡;北魏时曾设俱利县,后复名渑池。
  3. 文化意义

    • 黾池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中国考古学里程碑事件。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亦与此地相关。
  4. 读音与字形辨析

    • “黾池”的“黾”读miǎn,指水虫;山东的“渑水”则读shéng,需注意区分。

总结来看,“黾池”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是承载了战国政治博弈、仰韶文化起源等重大历史记忆的符号。现用名“渑池”保留了古音与水文特征,兼具语言演变与地域文化双重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北貉飙驭层递长庶男抽空垂鱼楚山巫水打提溜鹅鹳風疽府堂复职给赡钩挂归去来海潮音旱季恨恚黄千叶欢乐化洽华佗火芝家庭教育箕赋井台酒到脐就征爵士音乐略陈寥泬离蔬释跷路凭渺邈米课迷澌木射墓亭尿道炎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猊糖排山髚袖清浏钦駓弃僞从真祛尘柔明守备税吏损心他心通特辑兔子尉迟恭媦壻无肠可断无愧衾影小袋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