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空名告身。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 魏公 坐政事堂,以头子勾 任守忠 者,立庭下,数之曰:‘汝罪当死!责 蘄州 团练副使, 蘄州 安置。’取空头敕填之,差使臣即日押行。”《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其时将帅专征的,都带有空头敕,遇有地方人才,听凭填敕委用。”参见“ 空名告身 ”。
“空头敕”是古代官制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空头敕”指空白的诏书或委任状(即“空名告身”),由朝廷预先加盖印信但不填写具体内容,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填写官职、姓名等信息。
该词多见于宋代史料,如邵伯温《闻见前录》记载:“取空头敕填之,差使臣即日押行”,印证了其实际应用场景。
“空名告身”与之同义,均指未填写的官方任命文件,常见于唐、宋时期,用于战时或特殊情况下快速调配官员。
总结来看,“空头敕”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种行政工具,通过预授权机制提高地方治理效率,但也可能滋生权力滥用。
《空头敕》是一个成语,意指空洞无物的诏书或命令,没有实际内容的宣告。
《空头敕》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王”和“言”。其中,“王”部表示王权,而“言”部表示语言。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空头敕》的总笔画数为16。
《空头敕》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书·刘辩传》中,该词指的是派遣特使送往狮子林的空泛无实的封诏。
《空头敕》的繁体字为「空頭敕」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空头敕》一词的含义在古代和现代是相同的。
1. 君王发出的这份空头敕毫无实质性,全然是为了迎合众臣的愿望。
2. 敌人发来的这份空头敕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却没有任何实施的意图。
空头政策、空头支票、空头协议、空头理论
虚假诏书、空洞宣告、虚无命令
切实诏书、实质宣告、有力命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