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殊死的意思、殊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殊死的解释

(1) [behead]∶古时指斩首的死刑

(2) [desperate]∶拼死;决死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汉书·韩信传》

详细解释

(1).指殊死刑。《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颜师古 注:“ 韦昭 曰:‘殊死,斩刑也。’殊,絶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絶而异处也。”《新唐书·徐有功传》:“ 餘庆 为 冲 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籍其家。”《明史·太祖纪二》:“己卯,赦殊死以下。”参见“ 殊死刑 ”。

(2).犹决死,拚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 张耳 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 唐 孙樵 《书田将军边事》:“如此,则边卒将怨望之不暇,又安能殊死而力战乎?” 冯德英 《苦菜花》第二章:“女儿正在参加那可怕的殊死的战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殊死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古代一种斩首的死刑,又引申为拼死、竭尽全力的状态。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源与本义

“殊” 本义为断首(《说文解字》:“殊,死也。从歺,朱声。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死” 即死亡。二者组合为“殊死”,原指斩首之刑,属古代极刑。

例:《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颜师古注:“殊,绝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绝而异处。”

二、现代词典释义

  1. 名词:斩首的死刑

    指古代将犯人斩首处决的刑罚,属死刑的最高形式。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01页,商务印书馆。

  2. 形容词:拼死、竭尽全力

    形容以必死决心全力以赴的状态,强调不顾性命地搏斗或努力。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52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例:殊死战斗|殊死拼搏|殊死抵抗。

三、用法与搭配

四、权威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中国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古今词汇释义的综合性辞书。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系统阐释古代汉语词义演变。

(注:因词典实体书无直接可公开访问的在线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信息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殊死”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演变和现代用法解释如下:

一、古代刑罚含义

指斩首的死刑,特指汉代对重大罪行的处决方式。其特点包括:

  1. 适用罪行:针对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等严重危害统治的罪名。
  2. 刑罚特征:采用腰斩或斩首,使身体与头颅分离(“殊”即“断绝”之意),且不赦免、不待时(立即执行)。
  3. 文献例证:如《汉书》记载“赦天下殊死以下”,《明史》提及“赦殊死以下”。

二、现代引申含义

表示拼尽全力、决意赴死的状态,常见于以下语境:

  1. 战斗场景:如“殊死战”“殊死抵抗”,强调不顾生死的搏斗(例:《史记》载“军皆殊死战”,现代法语译为“combat à mort”)。
  2. 文学表达:用于形容极端情境下的抗争,如冯德英《苦菜花》中“殊死的战斗”。

词义演变脉络

从汉代专指刑罚(肉体分离→死罪等级),到唐宋后逐渐引申为“决死”的抽象概念,现代已脱离刑罚原义,侧重表达“竭尽全力”的意志。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八丸牓表背依鼻钮不经之说裁编斥驳齝草出治刺配村卤大家数电调彫骚方枘繁思服养干证公室枸棘管工过旅寒飔寒小豁怀矫翰骄淫交查吉徵举衆款颜困勉剌戾陵霄麻词嫚游毛发梅花处士鸣局闵乱思治谬答骈体蒲式耳敲门石七宝团圞清絜启上热锅炒菜柔调守寡树瘢述荡水滑书命树书天跸提掳往来体小货笑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