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head]∶古时指斩首的死刑
(2) [desperate]∶拼死;决死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汉书·韩信传》
(1).指殊死刑。《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颜师古 注:“ 韦昭 曰:‘殊死,斩刑也。’殊,絶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絶而异处也。”《新唐书·徐有功传》:“ 餘庆 为 冲 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籍其家。”《明史·太祖纪二》:“己卯,赦殊死以下。”参见“ 殊死刑 ”。
(2).犹决死,拚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 张耳 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 唐 孙樵 《书田将军边事》:“如此,则边卒将怨望之不暇,又安能殊死而力战乎?” 冯德英 《苦菜花》第二章:“女儿正在参加那可怕的殊死的战斗。”
“殊死”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演变和现代用法解释如下:
指斩首的死刑,特指汉代对重大罪行的处决方式。其特点包括:
表示拼尽全力、决意赴死的状态,常见于以下语境:
从汉代专指刑罚(肉体分离→死罪等级),到唐宋后逐渐引申为“决死”的抽象概念,现代已脱离刑罚原义,侧重表达“竭尽全力”的意志。
《殊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尽全力进行拼搏或战斗,甚至冒着牺牲生命的风险去争取胜利。
《殊死》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歹(dai)和殳(shu),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殊死》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古本竹书纪年》:“今欲殊死用取吴王者。”意指希望用拼死的努力夺取吴王的位置。
《殊死》的繁体字为「殊死」。
在古代,汉字《殊死》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有经历过演变。然而,现代标准的写法是「殊死」。
他为了保护家人随时准备着殊死一战。
相关的组词有:殊死搏斗、殊死拼搏、殊死抗争等。
近义词有:奋力、决斗、拼命。
反义词有:逃避、放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