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勒住马缰。 明 李贽 《阿寄传》:“ 阿寄 老矣,见 徐氏 之族,虽幼必拜,骑而遇诸途,必控勒将数百武以为常。”
(2).犹控制。 隋 王通 《中说·魏相》:“ 严子陵 钓於湍石, 尔朱荣 控勒天下,故君子不贵得位。” 宋 朱淑贞 《欲雪》诗:“北风不看人情面,控勒梅花不放枝。”
“控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本义:勒住马缰
指通过拉紧缰绳控制马匹的动作。例如明代李贽《阿寄传》中提到:“骑而遇诸途,必控勒将数百武以为常”,描述骑马时需频繁勒缰以保持稳定行进。
引申义:控制、约束
从驾驭马匹的动作延伸为对事物或局势的掌控。例如隋代王通在《中说·魏相》中写道:“尔朱荣控勒天下”,比喻对权力的全局把控;宋代朱淑贞《欲雪》诗中的“控勒梅花不放枝”,则用拟人手法表现北风对梅花的压制。
该词在古汉语中兼具具体动作与抽象管理的双重含义,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特定语境或仿古表达。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均收录其基本释义。
控勒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压制、限制或束缚。它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有时也可以用作形容词。
控勒的拆分部首是扌和力,拼音为kǒng lè。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控勒的总笔画数为11。
控勒这个词的起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用语。在古代战争中,用来压制或控制敌方士兵的马勒被称为"控勒",后来逐渐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控制、限制。
在繁体字中,"控勒"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控勒"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钟繇的隶书中,"控勒"的写法为控斥,表示用缰绳控制或束缚。
1. 他总是试图控勒所有员工的言行举止。
2.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以控勒金融市场的风险。
控制、控制权、限制、压制、束缚
压抑、约束、管束
放任、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