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的意思、趺坐的详细解释
趺坐的解释
(1).盘腿端坐。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輭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宋 费衮 《梁谿漫志·闲乐异事》:“迨夜入寝,有婢 杏香 奔告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状。’诸子亟走,至,则已趺坐,而一足犹未上,命其子为收之,纔毕而终。” 明 何景明 《明绍兴府同知致仕进阶朝列大夫陶公行状》:“尝读书 南禪寺 ,闭门诵习,趺坐中夜。” 沉钧儒 《趺坐》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趺坐作心观。”参见“ 趺跏 ”。
(2).见“ 趺座 ”。
词语分解
- 趺的解释 趺 ū 同“跗”。 〔趺坐〕*********盘腿端坐的姿势。 碑下的石座:魑首龟趺。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坐的解释 坐 ò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垫。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骑。 乘,搭:坐车。坐船。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
网络扩展解释
“趺坐”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种盘腿端坐姿势,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趺坐」音fū zuò,指佛教徒盘腿端坐的修行姿势,通常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即“双盘”),又称全跏趺坐。与之相对的还有半跏趺坐(单盘)。
二、姿势分类
- 全跏趺坐:双脚交叠盘坐,双足置于对侧大腿根部,是佛教禅修的标准坐姿,象征稳定与圆满。
- 半跏趺坐:仅单足置于对侧大腿上,另一足自然下垂,常见于佛像或较随意的修行场合。
三、文化与宗教意义
- 佛教修行:趺坐是禅定、诵经的常用姿势,认为有助于收摄心神、调息入定。《婆娑论》称其为“相圆满”。
- 文学意象:唐代诗人王维曾在《登辨觉寺》中写道“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描绘僧人趺坐修行的场景。
四、其他相关
- 字形解析:“趺”原指脚背,后引申为盘腿动作;“坐”即端坐,合称“趺坐”。
- 现代应用:瑜伽、冥想等身心练习中,也常采用类似姿势以保持脊柱挺直、促进专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或高权威词典(如、2、6)。
网络扩展解释二
趺坐是指以腿交叉叠放,双脚脚背着地坐的姿势。这种坐姿在东方文化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佛教和瑜伽中,被认为是用于冥想和修行的姿势。
拆分部首和笔画:趺(⾝、⻊)坐(土、⼋、人)。
来源:趺字的含义源于古代汉字和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其原始意义是脚跟着地。在足和人的组合下,形成了趺坐的意义。
繁体字:趺字的繁体形式为趺。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时候,趺字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具体写法如下:足 + 卌 + 入。
例句:他趺坐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冥想。
组词:趺坐不拔、趺坐冥思、趺坐打坐。
近义词:跏趺、盘腿、跪坐。
反义词:站立、躺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