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斗书的意思、科斗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斗书的解释

科斗文字。《西京杂记》卷四:“ 滕公 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 滕公 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 叔孙通 , 通 曰科斗书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鲁恭王 得 孔子 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其镜背有二十八字,皆科斗书。” 宋 陆游 《作盆池养科斗数十戏作》诗:“未听两部鼓吹乐,且看一编科斗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斗书是中国古代篆书体系中一种特殊的书写形态,其名称源于字形特征。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科斗书又称"蝌蚪文",因笔画起笔粗重、收笔纤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这种字体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形成完整体系,后经秦代篆书演变逐渐式微。

名称构成方面,《说文解字》指出"科"通"蝌","斗"通"蚪",二字组合既描述其笔画特征,又暗含对自然生物的形态模仿。该字体在汉代仍见使用,《后汉书·卢植传》记载当时学者"颇识古文,得科斗书《尚书》",可见其作为古籍载体的重要地位。

现代文字学研究显示,科斗书具有三大特征:一为曲线笔画的流动性,二为点画结构的象形性,三为空间布局的对称性。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通过甲骨文与青铜铭文对比,证实其与籀文存在演变递承关系。现存最完整的科斗书遗存为晋代汲冢出土的竹简,收录于《汲冢周书》的原始抄本中。

网络扩展解释

科斗书(又称“科斗文”“科斗篆”)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名称与书写特点、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为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

科斗书是周代至汉晋时期使用的古文字,属于篆字的手写体变体。其名称源于字形特征:起笔粗重、收笔纤细,状似蝌蚪(“科斗”即蝌蚪的古称)。

2.书写特点与技术成因

3.历史记载与文献佐证

4.与其他古文字的关系

5.学术争议与演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字形对比,可参考《尚书赞》《西京杂记》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逼强逋孽参缀疵失篡人呆滞督行飞神風動風序甘锅干元戈波共生广裕卦兆裹腿黑汗黄帝术唿扇假藉检搜鉴原胶版教禁家饷吉卜赛介祉进涉灸疮咀嚼狂趡烂柯山两重人格丽廔緑鬓红颜邈处欿视木画内常侍气绝穷工极变穷守山杯山山水水沙所盛装饰纹衰世鼠首偾事斯罗缩重誊拓瓦查尿溺錗鏆沃淫悟发霞冠销算小姨子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