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斗文字。《西京杂记》卷四:“ 滕公 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 滕公 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 叔孙通 , 通 曰科斗书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鲁恭王 得 孔子 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其镜背有二十八字,皆科斗书。” 宋 陆游 《作盆池养科斗数十戏作》诗:“未听两部鼓吹乐,且看一编科斗书。”
科斗书(又称“科斗文”“科斗篆”)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名称与书写特点、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为综合解释:
科斗书是周代至汉晋时期使用的古文字,属于篆字的手写体变体。其名称源于字形特征:起笔粗重、收笔纤细,状似蝌蚪(“科斗”即蝌蚪的古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字形对比,可参考《尚书赞》《西京杂记》等文献来源。
《科斗书》是指一本内容广泛、涵盖多个学科的书籍。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以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求。
《科斗书》由两个汉字组成:
科 (kē):部首是禾,总笔画数是9。
斗 (dòu):部首是斗/斤,总笔画数是2。
《科斗书》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书籍的广泛使用和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描述。
《科斗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科鬥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有一些与现代不同的写法。例如:
科字的古代写法为「禾斗」,表示禾谷的斗量;
斗字的古代写法为「斚」,表示木斗的形状。
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科斗书》,内容包罗万象,适合不同的读者。
科学、科技、科普、斗争。
百科全书、全书、汇编、辞书。
单一专题书、小册子、简单分类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