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rture sb. during interrogation;give sb.the third degree] 拷打审问,泛指用刑逼供
拷打审问。《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自今月至明年孟夏,不听拷问罪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郑洁》:“但云磨勘文案未毕,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但拷问秤决而已。” 清 李渔 《怜香伴·拷婢》:“今日退朝无事,不免把 留春 拷问一番,叫院子唤 留春 出来。”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八章:“敌人一直把老太太拷问到天黑才罢手。”
“拷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ǎo wèn,其核心含义为拷打审问,泛指用刑逼供。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指通过刑罚或暴力手段审问犯人,以获取口供或信息()。例如古代司法中常见的刑讯逼供手段。
现代泛化用法
在文学或哲学语境中,“拷问”可引申为对历史、人性、道德等抽象概念的深刻反思或批判(),如“拷问灵魂”“拷问现实”。
古代文献记载
现代文学作品
法律与道德争议
历史上拷问常因涉及酷刑和冤案被批判,现代司法普遍禁止刑讯逼供()。
文学创作的延伸
例如:“这本书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拷问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魏书》《博异志》等古籍,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段落。
拷问是一个动词,含有询问和审问的意思。当我们对某人进行严厉的问询、审讯或者调查时,我们可以使用拷问这个词。拷问有时也可以指代对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思考和反省。
拷问的拆分部首是扌和言,扌是手的意思,象征着动作。扌下面的部分是言,表示语言。拷问的总笔画数是13。
拷问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增广贤文》中。在繁体字中,拷袁的袁字还保留了一点古代的形态,左边的小丁表示拷打的动作。但是在现代简化字中,袁被改成了扌+言的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拷问的字形略有不同。拷字是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手,右边的部首则是高、高声,表示问的意思。在这种写法下,拷问的字形更加直观地表示了拷打并询问的行为。
1. 政府官员使用酷刑对嫌疑犯进行拷问,以获取信息。
2.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拷问,以使自我成长。
组词:拷打、拷贝、拷问者
近义词:审问、盘问、询问
反义词:回答、告知、解答
剥缺赤藤虫瘿楚地除田错枉丹书白马二氧化碳疯枝格尚汉腊宏深狐白裘汇进婚礼简侮哜哜击溃战纠掾狙狯俊风开诚相见蜡红剌梅脸型凌竞隆祚鸣柯靡屑摸量念青唐古拉山脉扳害扑虎儿蒲柳之质签订前文俏式蹊路戎狄荣贵三戟觞奠商功赏贡食不重肉誓俭草释念双掩殊方异域说唱説公案天王统购吞贜宛足汙尊下稷闲房宪书析律